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为什么?
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美]查尔斯·蒂利 著李钧鹏 译
版权信息
书名: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作者:[美]查尔斯·蒂利
译者:李钧鹏
书号:978-7-5535-1797-1
版权: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献给我在世的兄弟姐妹及其一生所爱:
里奇、伊丽莎白、卡罗琳、雷吉、史蒂夫和伊丽莎白——理由无须多言
目录
《为什么?》的理由(代译序)

第一章 为什么给理由?
第二章 惯 例
第三章 故 事
第四章 准 则
第五章 技术性说明
第六章 调和理由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为什么?》的理由(代译序)
翻译完这本书,本来只准备写两段文字作为译后记。但出版社以我曾受教于作者查尔斯·蒂利为理由,敦促我写一篇长一点的文字。我只是未出师门的学徒而已,本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但我研读蒂利的作品数年,倒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国内学术界和关心抗争政治的读者对“蒂利”这个名字已不陌生,若能写出一般读者不熟悉的蒂利,也许九泉之下的老师会原谅我的造次吧。
既然这本书以“为什么?”为题,下面的文字主要讲述《为什么?》的“为什么”,也就是我将这本书引入国内的理由。我依葫芦画瓢,将理由分为四种:故事、惯例、准则和技术性说明。首先以故事形式讲述翻译这本书的个人原因,希望至少能引起非专业读者的兴趣。惯例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读者每日都会见到或用到,一笑即可。准则旨在让不明真相的读者对蒂利肃然起敬,希望成功。技术性说明部分硬且长,非专业读者可以略过;其目的在于梳理蒂利半个世纪的学术轨迹和思想演变,并将《为什么?》置于蒂利的整体学术框架中分析。最后是致谢部分。
故 事
我对自己和“蒂利”这个名字的初次接触记忆犹新。我出国前是经济学专业,从未选修过任何社会学课程。因为自小喜爱历史和政治,在2003年出国读书时同时申请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并由于对当时在国内风靡一时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兴趣而放弃经济学全奖,到北卡罗来纳大学读社会学(到了美国才知道福山是政治学家)。我在武汉大学读经济学硕士时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化研究,刚到美国时仍计划以此为方向,经常在图书馆的开架书库上随意浏览。一天下午,我在城市化主题的书架上偶然发现,整整一排书的作者都是查尔斯·蒂利(蒂利在城市化领域做过大量研究),吃惊不小,不知此人是何方神圣。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蒂利。
第二个学期,查尔斯·库兹曼(Charles Kurzman)开设社会运动课程。我本无兴趣,甚至以为social movements这个词指的是将人类社会类比为分子运动的生物社会学,但听说选课人数不足而面临取消,于是“恻隐之心”大发,选了这门课。蒂利、道格·麦克亚当(Doug McAdam)和西德尼·塔罗(Sidney Tarrow)这个著名“三人组”问世不久的《抗争的动态》(Dynamics of Contention)是这门课唯一的指定教材。通过细读这本书,知识背景几近于零的我对抗争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之后的暑假,我一鼓作气、酣畅淋漓地读完了赵鼎新老师的大作,并立志将抗争政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之后,我陆陆续续购买并阅读了蒂利的绝大多数著作。蒂利于我已是神一样的人物。
转眼几年过去,在号称回归分析和人口统计大本营的北卡并不开心的我决心转学。我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并获录取,但并没有鼓起勇气给蒂利写信。就在面临选择,并准备投奔另一所学校时,我意外收到了蒂利语气亲切的电邮。除了对我的研究表示兴趣,蒂利更以不容拒绝的语气说:“哥伦比亚大学是研究抗争政治的好地方,欢迎来这里!”我大受鼓舞,终于在2007年秋季来到哥大,正式成为蒂利指导的博士生。非常不幸,蒂利于2008年4月29日因淋巴癌溘然长逝,我也无意中成为他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个学生,但蒂利留下的学术遗产已足够我终身受用。
算起来,我和蒂利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大半年而已,但这大半年充满了无数让我终生难忘的回忆。尤其在前半年,我和蒂利每周见面两次,一次在他办公室单独接受指导,另一次则是他每周一次的两小时方法论必修课。在他的课上,我每次都主动坐在离他最近的地方,生怕漏过他的任何一句话。正是在他的课上,我开始领略到历史社会科学的魅力,并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耕耘。最受震撼的是第一堂课。上课前一天,蒂利给全班同学群发电邮,说他第二天上午去医院手术,下午四点钟的课可能会迟到片刻,向我们道歉。结果四点钟不到,刚刚做完癌症手术的蒂利竟提前走入教室!另一个下午,我去蒂利的办公室请教一个学术问题,不知不觉聊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家后收到他的电邮,看后眼泪夺眶而出:“谢谢你下午和正接受化疗的我聊学术,让病痛中的我好受了许多。”
关于蒂利的故事,我可以说上三天三夜,这里不再啰唆。之所以讲述这些故事,是因为它们为我翻译这本书提供了理由。我自感受惠于蒂利,且蒂利对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和他密切接触的大半年,所以这几年一直想为他做点什么。蒂利刚去世时,自觉资历、学识都不符合条件的我婉拒了国内报刊撰写纪念小文的约请。我后来写过两篇致敬性质的学术文章,一篇介绍蒂利的学术思想,1另一篇尝试和他的社会机制思想进行对话,2但一直没有为他做过翻译。我对翻译之苦深有体会,曾为一本两百多页的书耗费了五年光阴,严重耽误了自己的学业。所以曾立下誓言,绝不再涉翻译。
蒂利在世的最后一年,国内正在引进他的多部著作,但几乎拿遍所有学术荣誉的蒂利在我面前只字未提中文学界对他的关注。我于2010年至2011年在北京做调研,期间购买了几本中文版蒂利著作,一方面惊叹国内学界这几年对蒂利的兴趣猛增,3另一方面却发现中译本存在若干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在学术期刊上读到批评蒂利著作中译本质量的文章。这才使我下定决心为蒂利做一点翻译。
惯 例
有非社科专业的朋友说:“这本书不都是生活常识吗?为什么要翻译?”我会给出下面几条惯例:
蒂利是学术大师,大师的书总是值得引进的。
蒂利的书这几年国内引进了不少,销量似乎也不错。这么多人喜欢总有其道理。
蒂利一共有五十多本书,我单挑中这一本,这不很能说 ............

书籍插图:
书籍《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 插图1
书籍《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