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1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By James L. Hevia
Copyright©1995 by Duke University Press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2019 By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
ALL RIGHT RESERVED.
《怀柔远人》何伟亚 著
版权所有©杜克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文简体版权所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出版
英国使团抵达中国
英国使团准备出行
By William Alexander,from The Costume of China,London,1805.
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在北京的居所
By William Alexander,from The Costume of China,London,1805.
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觐见乾隆
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团 现藏大英图书馆
身着伯爵服的马嘎尔尼
乾隆皇帝朝服像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皇室扈从人员
By William Alexander,from The Costume of China,London,1805.
一处军事哨所
By William Alexander,from The Costume of China,London,1805.
目录
译序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导言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者
第四节 礼仪问题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族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
第四节 海疆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
第四节 国民性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
第四章 光彩炫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
第三节 表演舞台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第七节 谈及商业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
第二节 准备接待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
第五节 礼仪危机Ⅰ: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Ⅱ: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
第二节 帝国觐见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Ⅰ:皇帝的诗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Ⅱ:赠礼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Ⅲ:重新评价英国使团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
第八节 使团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禀性的深入评估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与马嘎尔尼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
第三节 一次交锋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马嘎尔尼使团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序[1]
罗志田
中国有句古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胡适曾据此提出一种历史观:许多足以开新局面的事物,“当其初起时,谁也不注意。以后越走越远,回视作始之时,几同隔世!”[2]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或许就是这样一类事件。这一在当事人(至少是清朝当事人)看来并非特别重要的偶然事件,后来却引起西方史家的密切关注,产生各种诠释。但是各家比较一致的是,都将此事件与半个世纪后的中英鸦片战争以及再以后众多的中外冲突和不平等条约联系起来考察。从后来的结局反观“作始之时”,的确有“几同隔世”的感觉。
具体到对马嘎尔尼使团的诠释,占主流也比较不那么牵强的看法是:一个为贸易所驱动的扩张之英国(帝国主义)与一个傲慢且自视为世界中心的中华帝国相遇,并(因文化误解而)发生冲突;(顽固的)清廷与英使在是否按常规朝贡礼仪行三跪九叩礼这一问题上发生争执,最后使团以失败告终。此事折射出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漠视和无知,最终导致了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后果。
与西方学界对此事的关注相比(除通俗读物外至少已有好几本专著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对此似乎更多取存而少论的态度:文章不多,且以泛论即“评价”为主;第一本(似乎也是唯一一本)研究性专著是朱雍的《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朱雍的著作是在参考大量中英文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结论是:马嘎尔尼使团虽以失败告终,却是“一次颇有收获的失败”。他修正了过去认为清朝对外政策“闭关自守”的观念,而提出“限关自守”的新见解(因为毕竟广州关一直是开放的),并指出这一政策在早期尚无不可尝试之处。
但朱雍也指出,到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时,乾隆帝仍“以限关自守的政策,狂妄自大地拒绝一切外交要求,尤其是合理的要求,就显得相当幼稚,相当顽固,相当可笑”。由于乾隆帝“拒绝同英国特使进行认真的谈判,结果问题还是问题,最后竟然由鸦片战争来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乾隆的限关自守政策的可悲结局”。言外之意,似乎乾隆帝的限关自守政策应为后来的鸦片战争负主要责任。这正是许多西方学者的看法,也是苏联学者的基本观点(苏联的中国史和国际关系史著作以及我们受其影响的相关著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