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傅谨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1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戏剧/ 傅谨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1
ISBN 978-7-5085-1684-4
Ⅰ.①中 … Ⅱ.①傅… Ⅲ.①戏剧史-中国 Ⅳ.① J80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191275号
中国戏剧
著者 傅谨
责任编辑 苏谦
装帧设计 汤妮
出版发行 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市海淀区北小马厂6号 邮编:100038)
电话 8610-58891281(发行部)
网址 www.cicc.org.cn
承印者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版次 201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本 720×965毫米 1/16
印张 9
字数 100千字
定价 40.00元
前言
前奏:中国戏剧的起源祭祀与优伶
乐舞盛况
戏弄与讲唱艺术
奇峰突起:宋戏文和元杂剧宋代的南曲戏文
元杂剧的兴盛与辉煌
关汉卿的光辉
精致典雅:明清传奇与昆曲时代文人对南戏的改造
昆山腔和精美的《牡丹亭》
《长生殿》和《桃花扇》
李玉和昆曲的舞台演出
百花争艳:缤纷多彩的剧种弋阳腔和梆子的流传
花雅争胜
从小戏到大戏
文明戏和话剧
波澜起伏:融入世界的视野新舞台
走向世界的梅兰芳
对传统戏剧的改进与“样板戏”
面向未来的中国戏剧
附录: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前言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形态各异的戏剧活动,分布在广袤的区域。
中国现在最常见的戏剧形态,是融歌唱、表演为一体的戏曲,它也是中国戏剧最具独特性与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戏曲起源于公元12世纪,相较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的梵剧,它的诞生较迟,但生命力却更显旺盛。在长达800年以上的时间里,中国戏曲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基本形态,因此,在世界上现存的传播范围较广的戏剧类型里,中国戏曲可能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
演出后台,戏曲演员正在化妆,等待粉墨登场,上演一出好戏。
凭借丰富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戏曲深受历代中国人喜爱。戏曲表演中大量运用虚拟性的程式,歌唱有特殊的音乐格律为规范,戏剧人物的道白遵从诗的韵律,在武戏里还用有套路的功夫表现格斗。
“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四类基本的表演手段。这些表演基于虚拟的原则(如上楼,演员只是做出提衣抬腿的动作,开关门窗,舞台上也没有真正的门窗;又如演员手持指代马鞭的道具或船桨,配合身段动作,就表示驰马或行船),所以无不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变形和提炼,使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极尽美妙,演员的手势、眼神和身段都包含丰富的意义,既有很强的叙述性,也能够传神地体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大量运用音乐性的唱腔与念白,强化了戏曲的抒情功能,这使得中国传统戏剧在处理与表现人物处于复杂情境中的婉转细腻的心理时,具有特殊的优势。在中国戏曲的整体结构中,主要人物的戏剧表现大多通过大量的唱腔完成,尤其是在核心场次,会有大段的节奏与情绪有变化的唱腔,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优秀的戏曲演员也往往因其有极强的歌唱能力和特殊的声音表达方式,受到观众欢迎,而且因各具特征的声乐表达和舞台表演,形成不同的戏剧流派。
旧时北京戏园(盛锡珊绘)
基于和戏剧表演同样的美学原则,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也是高度虚拟化的。除了简单的一桌两椅和少数必需的道具,戏剧故事的空间与场景往往都通过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和唱词、念白向观众交待,所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自由流动与变化。比如演员走一个圆场(在舞台行走一圈),就可以表示跋涉了千山万水。
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是戏曲舞台上永远演不完、唱不尽的主题。
戏剧人物的妆扮往往遵循一定之规。历史人物的服装在明代(1368-1644)服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美化,形成通例,用在几乎所有时代的戏剧人物身上。戏剧人物的化妆,色彩浓烈,尤其是部分男性戏剧人物有固定的脸谱,造型夸张而独特,且常常具有特定的寓意,如红脸表示忠勇正义,黑脸表示粗莽直率,大白脸则象征阴险奸诈。
戏曲都以唱、念、做、打为基本的表现手法,但各地的戏曲又分为不同的剧种。剧种的分野,首先是因其音乐在基本旋律、调性和伴奏乐器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和地方语言的声调不同有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众使用的语言差异极大,戏剧人物的叙事与抒情,只能使用各地的方言才能为观众所了解,而音乐演唱时既要运用方言,语言的声韵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的旋律走向。中国不同地区历史上曾经有过300多个剧种,至今仍有200个左右在流传,体现了中国戏剧极其丰富与多元的风范。
从20世纪初起,受西方戏剧的影响,中国也出现了不用歌唱手段的“话剧”。100多年来,话剧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中国扎根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话剧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戏剧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使中国戏剧在整体上更加多元。
戏曲可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以唱、念、做工为主,武戏则以武打为主。热闹的武戏尤其深得孩子们喜爱。
前奏:中国戏剧的起源
祭祀与优伶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在文明起源阶段,巫觋在部落和种族中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根据一定规范的礼仪表演的祭祀乐舞,是巫觋用以与神灵相交接的特殊途径。它们是指向天人合一的通道,把人间世界与冥冥中不可捉摸的神灵世界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精神世界有了切实可供依赖的对象。最初的戏剧艺术,都与这些丰富而各异的祭祀仪式密切相关。
如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文化圈一样,中国戏剧的雏形几乎与文明同步出现。但是成熟的戏剧,却要远迟于文明的起源时期。在中国,成熟的戏剧的出现,要直到公元10世纪以后,比起古希腊、古印度等文化圈要晚上千年。
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编钟是当时王侯贵族举行祭祀仪式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中国古代的早期戏剧活动,异常丰富多彩。萌芽状态的戏剧活动歌舞并呈,人们打扮成各种动物的模样,在有节奏的打击乐的伴奏下,用特定的步伐,用舞蹈的形式表演。这些表演,往往有特定内容和一定的情节性。成书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大量的早期诗篇,尤其是其中搜求于各地的民间歌谣,都是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演,又有具体的故事与情感内容,集文学、音乐与舞蹈三位一体。战国(前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戏剧-傅谨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