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何友良
男,1953年生,江西高安人,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毕业。现为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先后独立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独著《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江西通史·民国卷》,合著《中国苏区史》、《中央苏区史略》等。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全省社科、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奖等20多次,是江西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者。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1年3月
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
第一章 苏维埃制度在中国的源起
近代救国思潮下的制度选择
中国苏维埃战略的形成
促成苏维埃革命的现实条件
中国知识界对苏维埃制度的介绍
第二章 中国苏维埃制度的建立及形态
革命委员会的临时组织形态
由下而上的苏维埃制度创建
中国苏维埃的制度模式
中国苏维埃制度的特点与局限
第三章 苏区社会的革命与再造
从文献看农村“社会旧制”
旧制的摧毁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社会组织的重建
苏区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四章 基层政权与苏区社会
苏区的县政
在转达与执行之间
最基础的权力
乡村权力新格局中的社团组织
第五章 革命、政权、社会中的民众
民众与苏维埃革命
民众与苏维埃政治
苏区社会治理下的各阶层
第六章 苏维埃制度的取消
苏区社会的危机
外部的压力
苏维埃制度的取消
第七章 制度选择和社会改造的重要历程
时代和历史的产物
基本内容、特点与定位
成果、经验与教训
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
[1]
(代前言)
中国苏维埃革命史(以下简称“苏区史”),是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内容。
[2]
近30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苏区史的研究,呈现不断深入的总体态势。其基本特点是,苏区史研究虽然在海内外的学术关注上,经历了由热到冷的逐渐变化(这种变化应当说是正常的),但在学术实践上,不论是史料的征集刊布,还是史实的探讨研究,都得到很大的推进,现有成果可称丰富。特别是,由于研究者视野日益扩大,新的历史阐释方法得到运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持续拓展,人们认识苏区史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突破。同时,苏区史研究中的不足也仍明显。显然,认真梳理过去的研究与存在的问题,都将有益于继续推进苏区史的学术建设和未来发展。
一 不仅将苏区史作为中共党史、革命史,而且也作为民国史、近代史的一部分进行考察,是苏区史学科视野和特性的重要开拓,苏区史研究逐步呈现整体性特点
苏区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引用苏维埃制度模式领导的革命运动,从其学科特性和归属上说,苏区史属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自不待言。但它又发生在中华民国的历史时空中和时代背景下,其全部运动、走向与影响,都与民国史不可分割。因此,它不单纯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而且又是民国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除了近代史所和《近代史研究》等少数学术机构和刊物,人们往往只将苏区史视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只是在党史、革命史的视域内考察苏区史,
[3]
因而造成了与作为这一时期整体史的民国史的分割,甚至形成有形无形的学科鸿沟和学术壁垒,致使苏区史学科归属不全,要求单一,视野狭窄,许多问题得不到合适的反映和解释。
标志性的变化出现在民国通史、近代通史的研究中。张宪文先生在主持中华民国史研究中,较早提出民国史的整体性、包容性和大视野问题。1993年以来,他多次在会议或论文中指出,要围绕中国曲折、缓慢地向现代国家发展的主线来构筑民国史的体系,民国史不单是国民党政权史,也包括革命史,应研究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如何促进了社会的近代化,导致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
[4]
这种宏观视野和学术关照,也是一批著名学者的共识,并在通史性著作中先后得到体现。张宪文先生主编的《中华民国史》,李新先生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撰著的多卷本《中华民国史》,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朱汉国先生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张玉法先生撰著的《中华民国史稿》,费正清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金冲及先生撰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著作,都在民国史、近代史、20世纪史的大视野下,将苏区史作为重要的内容,以相当的章节、篇幅进行叙述,从而在历史的内在联系上,将苏区史进行了相应的定位。
[5]
尽管各著的定位有不同,但可以说,苏区史也是民国史的学科属性在这些著作中都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确实,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发生突变的历史时期,既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国人民奋起创建现代国家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政治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广为流布、竞相奔逐,并导致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争雄兴替的特殊历史时期。苏区革命及其政治社会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模式、一大变动。怎样合理地、准确地和完整地解释苏区史所反映的历史模式与社会变动,解读苏维埃革命发生、发展和消退的复杂历史现象,离开了民国史的宏观视野和学科属性,实在很难说得全面、说得清楚。
严格地说,在苏区史研究应取什么样的学科视野方面,缺少专门的阐述,只有少数学者谈到了会通民国史的问题。何友良认为,苏区史是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中华民国史一个历史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史与民国史的研究长期呈现不同的消长之势,虽然有些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但双方不相往来的状况尚无明显改变。当代历史研究和著述的一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