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增订版]
王汎森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王汎森著.—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2
ISBN 978-7-5426-6108-1
Ⅰ.①中… Ⅱ.①王… Ⅲ.① 学术思想—思想评论—中国—近代 Ⅳ.①B25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55188号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王汎森 著
责任编辑/黄韬
特约编辑/黄旭东
装帧设计/马志方
内文制作/龚碧函 李丹华
自序
本书探讨道光到20世纪30年代大约一百年间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这里必须声明的是:我并不是在写一部通论近代思想、学术的书,而只是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一些研究。我个人认为从道光以来,中国思想界便进入不安定期,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的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它们催化了后来一些范畴性的转变:在经学上,否定了过去两千年的经学传统,认为它们都是围绕着一批“伪经”而积累的学问(康有为);在文化上,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安定层(傅斯年);在道德上,发现过去两千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训,关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关于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启超);在政治上,认为过去两千年是无治状态(刘师培),国其实不成其为国,因而有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转化为“国家”,由“臣民”转化为“国民”、“公民”。对专制体制的深刻反省则发现中国没有“社会”,也有人认为过去两千年的治政理论都是“在空架之上层层描摹”(毛泽东)。不管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有多少实质的转变,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层次上这是一个断裂和跳跃。同时,这些新思想新概念,也回过头来极深刻地改变了近代的学术论述。
收在这里的文章并不是有系统地写成的,因此先天上有了两种限制。首先,因为机缘不同,所以文章有详略之异。其次,正因为这些文章是随着不同的需要而写成的,所以并没有预想一个系统。我之所以将它命名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是因为这些文章中似乎仍有一条线索。第一部分:“旧典范的危机”,从晚清内部思潮的变动开始。方东树的例子,是讨论方氏对汉学的攻击在晚清思想史中的意义。方氏此举,显然并不只是理学的回潮,同时也代表了新时代的动向。有关邵懿辰的文章,则是探讨邵氏的一本小书,如何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了一个小洞,这个小洞,后来逐步扩大,成为近代庞大的疑古运动的一个根源。邵氏的一些论点,代表了在时代的催化之下,传统内部的思想因子产生的蜕变。太谷学派的出现,则代表当时的下层知识分子利用传统的思想资源,以因应时代困局的一次并没有成功的努力。这三篇文字,各自从不同的侧面,说明晚清思想的不同面貌;《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一文则在说明晚清汉族历史记忆的复活如何改变当时的政治文化,同时也讨论了新的历史记忆资源如何颠覆了官版的历史记忆,而为晚清的历史变动埋下种子。以上四篇文章分别谈清季上层及下层知识分子的四种变化,它们设定了一个背景,并作为以后诸篇文字发展的张本。
第二部分是“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其中的《从传统到反传统》《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两篇,都是提纲式的文字;《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一文,尽管是针对特定的现象而写,但也可以看作是从特定的角度谈从传统到现代曲折而蜿蜒的发展路径。“传统”在一次又一次的诠释与使用中获得它的活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诠释中改变它的风貌。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想了解传统与每一个时代的关系,必须将那个时代主动的诠释与使用考虑进去,而不应局限于线性的因果关系。
传统与现代复杂的纠缠,也表现在私人领域上。近代中国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无所不在的国家化、政治化,公领域如此,思想、学术如此,即使日常生活也有逐步政治化的倾向,而以私人领域的政治化为其高峰。本书收了一篇《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便是有关这个现象的举例性探讨。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思想资源”的重大变化。在《“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一文中,我用晚清的例子来说明:“思想资源”之转移以及“概念工具”的变动,如何改变一个时代的思想面貌。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讨论了当时中国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但我绝不是想通盘讨论所有相关的细节,而只是想借此说明,如果不考虑“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之变化,对当时思想界的变迁就难以理解了。
人是诠释性的动物,当一个新的概念出现之后,人们会用它来作为思考自己处境及命运的工具。在William H.Sewell研究法国大革命之劳工问题的书中,作者发现新的词汇与概念使得劳工们用来思考他们的经验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境况的方式产生了改变。在工厂中过着艰苦生活的人,可能浑然不觉,也可能用许许多多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处境,但是有了“阶级”的概念时,便可能赋予当前处境一种全然不同的意义。语言与概念非但表达了社会的现实,它也“建构”了社会事实。在近代中国,文化精英先是使用一群旧概念去诠释新东西,但一批又一批新的概念慢慢地涌入,并逐步建构了现实的发展。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阶级”概念逐渐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胡适说新文化运动其实是新名词运动,并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些抽象的未经界定的文辞发挥了魔幻而神奇的效力”,“别小看一些大字眼的魔幻力量”,其实即说明了新名词、新概念建构现实的力量。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一文,说明西方的学说如何能以中国的面貌出现,而中国当时的困境又何以能够逼使这类思想更易于为人接受。同时,从刘师培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两难,一方面是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一方面又是反传统的传统主义。从他身上可以看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学者挣扎于一个艰苦时代的痕迹。
第三部分是“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1905年废除科举,千年以来仕、学合一的传统中断了,一方面解放了儒家正统文化思想的限制,一方面也迫使八股文化下的旧士人走投无路,一批文化精英由传统的“士”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的出现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做官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寻找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建立一个学术社会”(顾颉刚)。读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