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中的消费实践:符号化及其根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符号消费
近40年来中国社会的迅速转型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张使得大众消费日益成为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不难想见,消费文化问题将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在西方社会学领域中早已成为举足轻重的话题。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消费主义文化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群体中迅速兴起,以至于诸如丰裕社会、消费社会之类的提法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学家的视野,从而推动了消费文化社会学在西方社会学界的空前兴盛,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旨趣和总体面貌。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消费转向、文化转向、日常生活转向等重要变革无疑都与大众消费问题息息相关。这当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西方的消费文化理论直接拿来解释中国的现象,这不仅是一种理智的懒惰,更是一种无视时空差异的理论错觉。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也为东西方学者带来了某些类似的问题,而人类消费活动在形式上的部分相似之处也促使一种对话的形成。有鉴于此,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反思西方消费文化理论来迂回地廓清我们自身视角的独特性,这不仅有助于通过借鉴而避免低效的重复,更有助于塑造一种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毕竟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使得对当代中国大众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普遍主义表象中,厘清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视角特性及其历史局限不失为破除此种幻觉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也可以使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对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研究依然有其理论与实际的必要性,这是任何现成的理论所无法取代的。以下我们将从消费转向、无意识、再生产和反抗、区分、符号与幻象等方面来系统梳理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主导命题,它们既可能折射出西方消费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不可避免地反映着西方思维的历史局限。
西方传统的消费理论往往倾向于主张生产的支配作用,从而将消费视为是一个从属或派生的现象。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有关大众消费的批判理论就是一种典型的生产支配型理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索性将“大众文化”重新界定为“文化工业”,以此来表明大众所热衷的消费文化并不是大众的文化,大众不是此种文化的主体,不是此种文化的创造者和主人,因为“文化工业的地位越巩固,就越会统而化之地应付、生产和控制消费者的需求,甚至会将娱乐全部剥夺掉:这样一种文化进程势不可挡”(霍克海默、阿道尔诺,2003:161)。因此大众文化在实质上不过是文化工业或者说资本主义工业系统所操纵的产物,大众的消费仅仅是一个由工业生产所支配的表象,因为消费并不能够支配生产,生产的主导性所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消费充其量不过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系统所进行的一种意识形态奴役(霍克海默、阿道尔诺,2003:149)。这一立场在马尔库塞有关发达工业社会是单向度社会的论断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响应,在那里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完全同化于社会的需求(马尔库塞,1988:9),大众的消费除了是生产系统所灌输的一种意识形态欺骗之外什么也不是。
然而,伴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商品的极大丰富反而使得消费者的偏好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更加显著,生产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消费选择的重要性空前高涨。这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迅速引发了社会学家们的理论反思,以往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支配模型被消费支配模型所取代,这也就是所谓的消费转向。在列斐伏尔看来,与生产主导的旧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是,新资本主义社会将其统治的重点转向了消费(Lefebvre,1984:60),消费领域被视为能够生产出统治力量的领域,而这个支配性的角色原本是传统理论赋予生产领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列斐伏尔将他所谓新资本主义社会称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bureaucratic society of controlled consumption),新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的关键是控制大众的消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决定论被一种消费文化决定论所取代。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大众成为消费的真正主人,消费者依然是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统治的异化战略的走卒(Lefebvre,1984:94;2005:26,26-27),与法兰克福学派的那些批判理论家不同的是,列斐伏尔不再认为资产阶级仅仅通过控制生产就可以实现对大众的统治,新资本主义社会必须有能力通过诸如媒介、广告和出版社这些符号的生产者和操纵者来控制消费的文化,这不再是一个生产系统可以主导一切的时代,因为正是消费的文化为生产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正是沿着列斐伏尔的道路,布希亚也从其早期以生产为主导的思路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命题,[1]对布希亚而言,这意味着建构个体需要的符号秩序摆脱了生产秩序的支配,从而成为统治一切的超级现实主义(hyperrealism)的编码系统。这是获得完全自主性的消费符号的统治,所谓超级现实就是排除了一切事实参照的纯粹的文化建构,它不再遵循再现的逻辑,它是没有原本的复本,并且总已经是复本(Baudrillard,1993:73)。对布希亚而言,消费社会的现实正是由消费的符号所编码的超级现实,今天“现实本身是超级现实主义的”(Baudrillard,1993:74)。这同样不是作为消费者的大众获得了自主的支配地位,而是一种消费的文化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它终结了生产的支配地位,揭示了消费并不是生产系统可以轻松驾驭的从属领域。
不难看出消费转向在纠正生产主导的片面性的同时的确走得太远,这种简化式的思维方式显然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如此,无论是生产主导还是消费转向都赋予消费者以消极的角色,这应当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家们对现代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定位,在他们看来,这一文化所体现的恰恰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尽管存在立场的分歧,但是我们所提及的这些作者们却不约而同地认为,超越这一异化文化的希望不存在于消费者的角色中,似乎这个角色注定只能沉沦于异化的阴影中。
无意识概念也许最为恰当地反映了以上所提及的那种消费者的消极状态,事实上人们的确试图通过无意识来揭示一种批判的立场(尽管依然存在着例外,我们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都市中的消费实践:符号化及其根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