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0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都市想象
第一节 民族国家叙事中的“文明”与“文化”
第二节 “文明”:上海的都市想象与北京“他者”
第三节 “文化”:北京的都市想象与上海“他者”
第四节 “文明”上海的娱乐生活与“文化”北京的“回收”生活
小结
第二章 职业、居住与消费:知识群体的阶层位置
第一节 民国时期上海、北京的“城”与“人”
第二节 职业、收入与声望:知识群体的职业分层
第三节 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分层
第四节 四合院、洋房与公寓楼:居住空间与阶层分化
第五节 上海知识群体的消费分层
小结
第三章 日常交往与社会关系网络建构
第一节 朋友、同事与家人:以私人空间为视角
第二节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以公共空间为视角
第三节 “礼尚往来”:以物质文化为视角
第四节 牌局、宴请与清谈:北京知识群体的家庭生活
小结
第四章 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
第一节 书房、阅读与写作:以私人空间为视角
第二节 图书馆、书店与书摊:以公共空间为视角
第三节 书籍的购买、消费与收藏:以物质文化为视角
第四节 图书馆、书房与琉璃厂:精神生活与阶层认同
小结
第五章 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服饰品味与身体观
第二节 疾病与疼痛
第三节 游乐空间:舞厅、弹子房与回力球场
第四节 流动空间:漫步、出游与旅行
第五节 公园、茶馆与影戏院:北京知识群体的闲暇生活与身份认同
第六节 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以《生活周刊》为例的分析
小结
结论
附录 沧海一“叶”:大历史中的小家庭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破”与“立”之间的不断切换(代后记)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着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永恒失落了,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因此成为美好无匹。
[1]
唐诺在解读侯孝贤的电影时,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怀旧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所具有的建构特性。就本质而言,怀旧是作为“对于我们失去的历史性,以及我们生活过正在经验的历史的可能性,积极营造出来的一个征状”。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悄然涌动着一种浓重的怀旧情调。民国日历、月份牌等大量民国遗物的出现标志着一股复古潮流的形成。
[3]

这股风潮逐渐涵盖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以“老上海”“老北京”两个现代中国最具象征性的大城市为主旋律的文学及影视作品相继问世,从日常生活层面勾勒出1920—1930年民国“黄金十年”的城市图景。然而,怀旧的历史并非历史真实。对上海而言,城市文化的复调特性使得李欧梵眼中的“摩登上海”与卢汉超笔下的“霓虹灯外”都只是上海五彩斑斓的城市生活中的一个面向。Christopher Howe指出,几乎所有关于中国重要生活面向的严肃分析最终都必须面对上海,面对上海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4]

民国北京
[5]

的城市文化也绝非小说家与评论家眼中的“民国范”一般优雅、单调。在董玥看来,民国时期北京的战乱与长期贫困使居民只关注眼前最根本的生存利益需要,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没有抛弃过去,而是将过去当作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
[6]

民国北京并非人们眼中的“故都”,而是一个不断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城市。
中国现代知识群体自萌芽伊始,就与城市密不可分。“现代知识群体与传统知识群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他们从乡村走向了都市,在现代都市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以都市的公共空间和文化权力网络作为背景,展开自身的文化生产、社会交往和公共影响”。
[7]

城市的基础设施、知识环境、关系网络给知识群体的精神赋予了足够的营养,大大地刺激了他们的精神活动。知识群体时常挂在嘴边的却是“反城市话语”,他们的话语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是矛盾的、乖离的。
[8]

他们一方面离不开现代城市生活的声、光、化、电,另一方面则在道德伦理上更偏向传统乡土世界。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张力使对这个群体的考察具有持续不断的阐释空间。
在郁达夫眼里,五四运动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9]

五四时期是个人主义风靡的时期。李欧梵把五四时期归纳为一个史无前例的自我与社会、个人与整体的对立时期。
[10]

许多学者认为,肇始于晚清的中国现代知识群体经历了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潮后,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知识阶层的整体形象出现。张灏指出,1895—1925年的“转型时代”有两大变化:一是报纸杂志、新式学校及学会等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大量涌现;二是新的社群媒体——知识阶层的出现。
[11]

许纪霖认为,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形成一个以受过国内外大学的高等教育并拥有现代大学文凭为标志的半封闭的知识精英阶层。
[12]

在余英时看来,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已形成共识:“士”或“士大夫”已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知识人,知识人代“士”而起宣告了中国知识阶层传统形态的终结、现代形态的形成。
[13]
然而,这一概括性论述因缺乏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佐证而稍显笼统。分层研究一个隐含的前提是,其所研究的社会已经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定型状态。
[14]

1927—1937年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五四时期以“原子化”状态存在的知识人如何被镶嵌进一个逐渐秩序化、分层化的社会,已有研究缺乏深入探析。学界对阶级阶层问题的观点不一,更为探究此问题增加了难度。撇开阶级与阶层划分的学理纷争,1927—1937年城市知识群体是否已经构成了一个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层,这一问题本身就值得商榷。尽管这一时期上海、北京两地的知识群体具备阶层的某些整体特征,但其内部差异同样不容忽视。以往此一时期的北京知识群体因依附于国家建制化的高等学府这一事实而被定义为“京派文人学者”,但晚近的研究也注意到京派知识群体内部的分化。
[15]

这一时期的上海,现代传媒与出版业,水平参差不齐的公、私立大学以及各种新兴行业所吸纳的知识群体因其在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甚大,更加给人以鱼龙混杂、五花八门之感。如此复杂面向的城市知 ............

书籍插图:
书籍《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 插图1
书籍《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