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9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选编者前言
康士坦丁·谢尔格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年)是苏联杰出的戏剧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他的美学思想,他在导演工作上的革新以及他精心制订的演员工作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好几代戏剧、电影演员都是按照这个体系的精神和方法培养出来的。美国那些在影剧坛始终占有显著位置的“方法派”(或称“演技派”)演员都师承这个体系。斯氏体系在英、意、德、日等国演剧界也有较大影响。在电影表演领域,斯氏体系对各国的影响可能更为突出,许多著名电影大师如卓别林、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让·雷诺阿等以及“波兰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曾就斯氏体系在电影表演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过论述。许多苏联、美国电影艺术家、研究家更有不少专著及论文涉及斯氏体系的方方面面。
我国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就有一批艺术家和学者分别翻译介绍了斯氏的若干论著。5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先后邀请了多位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好几期表导演训练班,全国各主要话剧、电影、戏曲等单位的表导演骨干都参加了学习,再加上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及众多专业刊物有关斯氏体系论著的不断翻译出版,这使得体系在我国得到规模空前的传播,也的确使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戏剧、电影表导演人才。
斯氏是横跨两个世纪、历经旧俄时期和苏维埃时期的艺术家,在他那浩如烟海的论著中自然不免留下一些唯心主义的痕迹,但他的思想主流毕竟是俄国革命民主派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美即生活,生活即美”,“面向人民”,是他终生遵循的美学原则。
莫斯科大剧院广场。1902年
林彪、江青一伙在那篇臭名昭著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把斯氏与别林斯基等人并列为所谓“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理论基础”之一,并非出于偶然。1969年《红旗》杂志第6、7期合刊《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文发表的同时,全国报纸一律转载,并译成好几种外文向外传播,由“四人帮”一手炮制的这篇文章对已经去世30多年的苏联艺术家进行如此大张旗鼓的“革命大批判”,其矛头所向是一切明眼人都了然于胸的。
“文革”结束后,我国艺术界曾举行过多次有关斯氏体系问题的学术研讨会,除对“四人帮”炮制的那篇文章中种种造谣诬蔑进行批驳和澄清外,还就斯氏体系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现在看来,有些问题如牵涉到斯氏的政治评价、体系的哲学美学基础等重大问题已经得到了明确,但一些有关方法论的问题,如形体动作方法的实质、它与巴甫洛夫的现代生理学学说有何联系、它在演员创造角色的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等,似乎还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对于斯氏著作中采用的一些心理学术语及其在演员创作中的适用性应作何评价,似乎存在更大的意见分歧。
其实,早在1950—1951年,苏联戏剧界已就形体动作方法及相关问题发生过一场相当激烈、历时一年多的争论,发表了近二百篇文章。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遗产讨论集》,把这些争论文章基本上都收集进去了。此后,苏联戏剧界仍继续就某些相关问题进行争论。
争论的起因是由于很多参加者都是斯氏过去直接或间接的学生,于不同时期就学于斯氏,而斯氏体系本身的创作方法和工作方法却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他们理解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50年代来华讲学的某些苏联专家也有类似情况,其中有好几位都参加过那场大争论。
争论中,有人把形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相割裂,认为形体动作方法应该“从零开始”,等于是“一张白纸”,上台后,甚至不告诉你是什么剧本,都可以搞出形体动作线来。有人过于强调动作,以至认为体系晚期已不再是体验艺术的体系,而成为“动作的体系”了。还有人过于强调方法,把方法与体系对立起来,认为“方法就是一切”。
以上这些都是在肯定形体动作方法的前提下对方法问题的片面理解。还有一些人却是从根本上反对形体动作方法的,认为它仿佛会导向“解除演员的思想武装”,因为它似乎“不谈心理,不谈体验,不谈思想”,“忘记意识的主导作用”。
经过这场争论,有一些问题得到了明确:
1.“方法”有科学性,符合表演规律,但并不是“一切”。
2.“方法”是与巴甫洛夫学说有联系的。
3.“方法”并不排除心理因素,所以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心理形体动作方法”。
我们国内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过一些不同的意见。如上所述,50年代来华讲学的苏联专家对“方法”的解释不尽相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古里耶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讲话》一书(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出版)中,就有把“体验”与“动作”相对立的问题,这跟他《讲话》中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而这种观点必然对我们戏剧界某些人士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人甚至在形体动作方法这个词前面加了“所谓”这个贬词;有人避免用形体动作方法这一提法。
此外,还有一种议论,就是认为在由斯氏生前定稿的《演员自我修养》一书中,并没有怎么提到形体动作方法,所以提出一个问题:“它到底在斯氏体系中占有多大份量?”还说,仅仅根据从斯氏的笔记本里找到的有关谢琴诺夫、巴甫洛夫言论的一些摘录,就断定“方法”跟他的学说有什么联系,根据不足。其实,形体动作方法本来就不包括在主要是论述元素训练的《演员自我修养》一书里,而是在《演员创造角色》这本书里。关于第二点,仅仅凭几段摘录,当然是不足以确定“方法”与巴甫洛夫学说的联系的。问题是除了一些摘录外,还有别的一些事实根据,而且可以从原理
上进行比较和论证。持这种论调的人归根到底还是要给体系扣上一顶唯心主义的帽子:不存在什么跟唯物主义生理学的联系,有的只是唯心主义哲学心理学的影响。
所以,在研究形体动作方法时,也需要看到这个问题的理论方面,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对它有个较为全面、准确的理解,也才会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下面,我想就一些相关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方法论发展前期的概貌及唯心主义哲学心理学的影响问题。
方法论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通称“案头分析法”与“动作分析法”。但是,这样的概括并不十分确切 ............

书籍插图:
书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 - 插图1
书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