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CONTENTS

上篇 从理学到伦理学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理学的黄金时代及其余蕴
第三章 理学家的道德观
第四章 太平天国的挑战与义理学的再兴
第五章 追求伦理的现代性:梁启超的“道德革命”及其追随者
第六章 清末民初道德意识转化的几点观察
第七章 结语
引用书目
下篇 儒教的反思及其他
研究儒教的反思
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
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
论儒教的俗世性格:从李绂的《原教》谈起
蜕变中的“思想史”:一个史学观点的考察
从理学到伦理学
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
From Virtue to Moral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Era
中华书局

年轻时负笈西方,恒有一个心事萦绕心头,那就是作为一个当代的华人,其文化心理距离三百年前的中国人较远,或者与现代的西方文化较隔阂
〔1〕

?虽然纯粹出自好奇心的作梗,但日久挥之不去,念兹在兹,遂成构作本书的缘起。
中国面对“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传统文化诚然起了极大的变化。在物质方面,食衣住行显而易见,不言而喻;但论到精神层面,则大费周章,难以说清楚、讲明白。拙作特意选择“道德意识”作为分析的焦点,盼能略窥一二。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旨在探索清末民初时期道德意识的转化,前此所铺陈思想的课题,均是为特殊脉络所设计的对比背景,美其名则是“理念型态”(ideal type)的手法,职是之故,并非一部近世伦理学史。而后者亦非个人学力可以承担。
过去三年的摸索,虽然觉得距离原先所悬的目标依旧相当遥远,不只思虑有欠周详,下笔亦嫌粗略;但为研究计划时程所限,只得抱着丑媳妇总得见公婆的心态,勉强付梓,和读者见面。套句俗语,只堪以“抛砖引玉”,慰藉自己了。
在研究的过程,受益于史语所优越的环境,个人得以潜心探究,甚或胡思乱想,无所羁绊。这纯然拜史语所自由、独立的学风所赐。况且中研院资源丰富,有诸多方家得以执经解惑,游走其间,偶有所获,乐不可支。这一点无疑是研究者无上的福气,打从心里头,万分的珍惜与感念。
此外,个人复幸得诸多学侣的扶持与赐教,受益良多,无法一一致谢。但是我仍然必须提到几位与拙作相关的学者:陈永发、王汎森、李孝悌、沈松侨诸位教授在撰写过程慷慨的赐教。余英时老师一贯的教诲,随文触目可见,自不在话下。
本书的“下篇”,收入数篇延续性的文章,大多攸关孔庙文化的研究,尤其侧重宗教性的议题。一方面,得以延伸之前实证研究的不足;另方面,则可萃取理论与方法的意涵,算是收尾的工作。在这个议题,我必须特别感谢芝加哥大学余国藩(Anthony C. Yu)教授多年来对我研究孔庙的支持与鼓励,他坚信以孔庙作为宗教圣域的探讨,乃是中西宗教史另辟蹊径的进路。他的厚爱,不啻是个人一路走来意想不到的精神支柱。
“下篇”的第四篇《论儒教的俗世性格》,则是缘读西哲泰勒(Charles Taylor)的巨著《俗世的世纪》(A Secular Age)有感而发,故着意凸显儒家的俗世性质。
第五篇系根据多年来所积累的读书心得,试图勾勒出西方思想史的研究在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容或有助于掌握思想史的蜕化与动向。原则上,个人倾向多元主义(pluralism),既反对理论上定于一尊,且反对逐新竞异、一味盲从;只要有所成就,不妨百家齐鸣、众声喧哗。
虽说“史无定法”,但探讨自身的历史,绝难脱离原有文化的形塑;议题的选择与材料的特殊性,在在影响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有效性。
总之,拙作不揣翦陋,立说大胆系事实,故谅必为智者所笑,尚请博雅君子多多海涵。
国科会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俾便进行拙作的撰写计划,于此必须一并申谢。陈静芬、李雅玲及张雅芳三位女士不惮其烦地整理文稿,使得拙作得以顺利付梓,感谢之至。
黄进兴敬志
二○一三年三月于南港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注 释
〔1〕
有趣的是,从另一端思考,竟也有西方学者认为:在文化心理上,比起当代西方人,西方的古人可能觉得与东方古人较接近。cf. Pierre Hadot, What is Ancient Philosophy? Trans. Michael Chas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279.
上篇
从理学到伦理学
第一章 前言
拙作旨在探索世纪之际中国道德意识的转化,并非近世伦理学史。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恰是中国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分水岭,揆诸道德思维,即是“理学”到“伦理学”的递嬗。
众所周知,“理学”盛行于宋明,系成圣希贤的成德之学;即便下抵有清一朝,虽有起伏变异,尚称流风不辍。“伦理学”一词则系外来语,其意涵有二:其一代表崭新探究道德的方式,另一则标榜受西学冲击之下所产生的新道德观。傅斯年指称:“(宋学)整天说德,却不能创个有系统的伦理学。”便是印证新世代的学风,而梁启超的《新民说》首开新道德的风气之先,无异预示了往后中国伦理思维发展的轨迹。此二者均值得特别重视。为了彰显上述的时代意义,拟循以下的研究步骤进行之。
原则上,拙作希冀兼顾历史时段的变化与类型学的比较,所以对理学的形成与其近代之前的处境,必须有所交代;然后,再整理出理学家的道德观,作为尔后比较的基型。简之,理学之所以成为宋明的显学,绝非偶然;它经历了宋、明、清不同阶段的严厉考验,即使蒙受政治的压抑,依旧能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稍后的乾嘉学术固以考据学著称,但在道德观上仍以理学为尊。吴派朴学大师惠士奇不就说“六经尊服(虔)郑(玄),百行法程朱”吗?而徽派的戴震亦不讳言:“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此一发荣滋长的趋势,直迄清末中国遭遇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方才顿挫。取而代之则是新世代的伦理学。
由传承而言,理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分门别类大抵不外程朱与陆王两大流派。于此,我们并不细 ............

书籍插图:
书籍《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