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版图:解读东西方认知差异的经典之作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思维版图
[美]理查德·尼斯贝特 著
李秀霞 译
本书由“一味般若”整理,如果你想获得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加小编微信或QQ:664621609 小编也想结交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支付宝搜索“7016127”领取红包,支持更多好书分享。
目录
序言
第1章 三段论与道
为什么是古希腊人创办了奥运会?
单声部音乐为何产生于中国?
“飞矢不动”和“塞翁失马”的故事
科学家与风水师
第2章 思维的社会界线
中国人农耕,希腊人狩猎
这个动物是长颈鹿还是麒麟?
“思维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第3章 群体意识vs.个人意识
西方人是专才,东方人更可能成为杂家!
是直截了当还是弦外有音?
西方的戏剧为什么会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各抒己见”还是“求同存异”?
第4章 统揽全局还是紧盯目标?
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
水下试验中,你看到的是“鱼”还是“池塘”?
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哪种业绩更好?
世界是静止的,还是变化的?
第5章 “人性本恶”还是“近墨者黑”?
5∶0获胜的足球赛,是守门员表现好还是对手实力太弱?
吉姆会把钱借给那个学生吗?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谁更容易犯“事后诸葛”的错误?
第6章 世界是由“懒惰的名词”还是“勤劳的动词”构成的?
鸡、牛和草,哪两个是一类的?
西方婴儿学名词更快,东方婴儿学动词更快
数学成绩差的孩子,能成为数学家吗?
是语言的作用吗?
第7章 “没有逻辑”还是“你说的有道理”?
企鹅是鸟吗?
谁对谁错?
你是双重性格吗?
第8章 思维方法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我们该怎么办?
想法和看法不一样,有关系吗?
人们应该如何思考?
对不同特点的孩子如何因材施教?
结束语
“历史的终结”还是“文明的冲突”?
西方化:人人都穿牛仔裤,看美国大片
分歧会继续:国际冲突在加剧
世界大融合:中国菜的配料里也有奶酪的成分?
致谢
版权页
序言
几年前,来自中国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开始与我一起从事有关社会心理学和理性问题的研究。在我们刚认识不久的一天,他说:“你知道吗,你与我之间的差异就是我认为世界是一个圆,而你认为是一条直线。”我的脸上肯定是一副很吃惊的表情,他却不以为然,详细地阐述了这一主题。“中国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总是会回到原始的状态。中国人关注的是更广阔范围的事件,研究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认为不了解整体就无法理解局部。西方人生活在一个更简单、更具确定性的世界中;西方人关注的是恒久不变的物体或人,而不是更大的画面;西方人认为他们可以控制各种事情,因为他们懂得控制物体行为的规则。”
我很怀疑他的说法,但它激起了我的兴趣。在人类思维的本质方面,我一生都是一个普遍主义者。沿着西方思维发展的这条长线,从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休谟、洛克、穆勒)到现代的认知科学家,我认为人类所有的群体都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感知和推理,对这一传统的共同假设可以用几个原则来总结:
• 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基本感知过程。毛利人中的牧人、南非Kung族中的捕猎-收集者、众多企业家都是用同样的工具来感知、记忆,进行因果分析、归类和推理的。
• 当一种文化中人们的信仰与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信仰产生差异的时候,不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过程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接触到的是世界的不同方面,或者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不同。
• “更高等级”的推理过程就是逻辑的形式规则,例如禁止出现矛盾——一个命题不能既真又假。
• 论证本身与所论证的东西是不同的。同样的方式可以用来思考全然不同的东西,一个给定的事物可以用任意多的步骤来推理。
在遇到我这个学生的十几年前,我和李·罗斯合写了一本书——《人类推理》(Human Inference),这个名字很清楚地表明了我的观点。不是西方的推理(当然也不是美国大学生的推理),而是人类的推理。这本书主要描写了我所认为的世界各地的人们用来理解世界的推理规则,其中包括我认为有缺陷的、会产生错误判断的一些规则。
就在我遇到这个中国来的学生前不久,我刚刚完成检验——人们的推理过程是否可以通过教他们一些新的思维规则而得到改善。刚开始我认为,要改变我正在研究的推理模式,如果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话,那一定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发现了培训的真正效果。例如,学过一点儿统计学课程的人可以避免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错误:他们更有可能认识到面试只能反映人在特定场合的一小部分行为,因此明智的录用决定应该以求职信中更多的取样信息为基础。经济学家对许多事情的思考与其他人是不同的——从决定是否仍待在那儿看一部令人生厌的电影到对外政策的推理。而且,我们进行秘密实验的时候,我发现,通过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思维习惯,还有他们的实际行为。
因此,我愿意专心听取这位学生的意见——他的名字叫彭凯平,现在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如果成人的思维方式都可以产生明显的变化,那么从出生就灌输与众不同的思维习惯,在思维习惯方面就会产生很大的文化差异,这无疑是可能的。
我开始读哲学家、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写的关于思维本质的比较文献——东西方的都有,我发现彭凯平是一个可信赖的传达者。心理学家假设了普遍性,其他领域的许多学者认为西方人(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公民)和东亚人(主要是中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几千年来保留了不同的思维体系,而且,这些学者实质上都同意这些差异的本质。比如,提出这个问题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欧洲的思想根植于“物体(自然、动物、人类)的行为可以从简单的规则方面来理解”的假定上。西方人对归类有极强的兴趣,这有助于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规则适用于问题中的物体,形式逻辑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东亚人关注的是在广阔背景下的物体。世界在亚洲人看来比西方人看来要更复杂,要了解事件就要考虑相互起作用的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以简单的必然的方式在起作用。形式逻辑在问题的解决方面不起什么作用。实际上,过分关注逻辑的人会被认为过于幼稚。
作为心理学家,我发现这些观点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如果研究人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是正确的,那么认知科学家就是错误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思维版图:解读东西方认知差异的经典之作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