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序
“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汇集的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史学科部分青年教师的研究专著。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是本校最早设置的系科之一,1905年复旦公学高等正斋创设伊始,就在文科中开设历史学课程。1925年正式设系,时称史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于许多著名史学家的加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科研实力大为增强。此后,历经几代学者的努力开拓和辛勤耕耘,历史学系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并且始终处于复旦文科发展的前列。
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尽管起步稍晚,但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中国近代史最初只是“中国史”的一部分。1954年中国史划分为中国上古史教研组(主任胡厚宣)、中国中古史教研组(主任谭其骧)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主任陈守实)。至此,中国近代史才算是在建制上初步成形。1958年,中国史方面的上古史、中古史教研室合并为一(主任陈守实),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则发展为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室(主任胡绳武)。到20世纪70年代,又形成包括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的建制。
经过前辈学者的努力,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学科已在思想文化史、中外关系史、汪伪政权史、资产阶级史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本学科向来重视集体合作与研究,诸如《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现代中国思想史资料简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都是前辈学者集体合作的结晶。
1994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成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成为国内首批五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步入21世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该学科为主体成立的“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2004年列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中国近代史学科还被列入“国家重点学科”。此外,本学科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数十篇专题研究论文,还编辑出版了《近代中国研究集刊》和《近代中国研究专刊》。然而,就整个历史学科而言,中国近代史学科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她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展望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既要把前辈学者塑造的优良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又要培育学术接班人,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一个学科的发展如同个人的学术研究一样,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贵在薪火传承。为此,我们推出复旦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陆续刊行本领域青年教师的学术专著。此举既是为了展示本学科青年才俊的研究成果,也是借此机会寻求学界先进的批评与指正,以期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提高,共同推进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在“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组稿及编辑过程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徐思彦先生和其他编辑人员付出了不少努力,我们在此对他们致以真诚的谢意!
是为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编委会
2013年2月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筑长城”:从《孟姜女》到雀战
第三章 《女声》(1932)、《女声》(1942)、《女声》(1945)
第四章 职业女性的困境:由上海邮政局不招女性职员和拒用已婚女职员谈起
第五章 “灰钿”之争:张爱玲与平襟亚的性别之战
第六章 “秋海棠”与梅兰芳:困守上海的男人
第七章 “倾城之恋”与“抗战夫人”
第八章 姑侄的抗战:杨荫榆与杨绛
第九章 “女汉奸”
第十章 口述、性别与上海抗战史
第十一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孤岛”和“魔都”
近年来对上海史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热点之一,但是研究者的兴趣似乎很容易在1937年戛然而止,比如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章红等译,人民出版社,2011),顾德曼的《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区域网络和认同(1853~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孙绍谊的《想象的城市:文化、电影和视觉上海(1929~1937)》(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和张真的《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沙丹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等,中外概莫能外。所幸,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这几年推出的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丛书已将1937年界线打破,将研究时段下延至1945年或1949年。
[1]
而对上海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下限也常常到“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亦告终止,上海人的战争体验在“八一三”之后再难融入整个中华民族抗日御侮的宏大叙事之中。对这一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柯灵就尖锐指出,“从总体来看,上海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是中国整个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不容忽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倒是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把敏锐的目光投向这个历史领域。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不过,柯灵所批评的对战时上海文学的努力与成就视而不见的现象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有重大改变,随着张爱玲等沦陷时期海派作家的重新发掘与大放异彩,战时上海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了上海抗战史研究中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
[2]
本书修改自笔者的国家社科课题“战争与性别”的结项成果,这个课题在200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之际得到立项资助。这一年,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正在世界各地热映。这部源自张爱玲同名短篇小说的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个“战争与性别”的故事。太平洋战争发生前后的上海与香港(1939~1942年),一群爱国青年结成一个话剧团,为了暗杀汪精卫手下的特务头目易先生,派年轻美貌的剧团台柱王佳芝假扮香港贵妇,借机色诱易先生。这个暗杀计划终于两年后在上海得以实施,可是佳芝却在生死关头因暧昧的情愫动了恻隐之心,放走了汉奸,暗杀计划失败。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并非写于战时的上海,最初于1978年4月11日在台湾的《中 ............

书籍插图:
书籍《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 - 插图1
书籍《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