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国家:晚清江浙地区女性公共人化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4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性别与国家:晚清江浙地区女性公共人化研究/张源远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
ISBN 978-7-5161-2059-0
Ⅰ.①性… Ⅱ.①张… Ⅲ.①妇女解放—研究—江苏省—清后期 ②妇女解放—研究—浙江省—清后期 Ⅳ.①D44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02958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武云
特约编辑
段珩
责任校对
赵龙
责任印制
王超
数字编辑
周晏
出版发行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 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中文域名:中国社科网 010-64070619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装
三河市君旺印装厂
版次
2013年1月第1版
印次
2013年1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15.75
插页
2
字数
266千字
纸书定价
48.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64009791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过渡时代”之前的清代女性生存状态,大都是小脚伶仃、识字无多,基本处于一个“由家人和朋友构成的、受到遮蔽的生活区域”——即私人领域,几乎没有对于公共生活的参与。直到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变故,才给女性地位的改变带来了契机。本书将区域史(江浙地区)与社会史(性别史)相结合,引入了一个舶来的新概念——“公共人”,并以此为视角对晚清江浙地区妇女解放运动涉及的女子教育、不缠足及女子解放思想等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研究。
作者简介
张源远
女,1980年生,原籍河南灵宝,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女性史等。曾参与编写《四库群经名言名典》(李振宏主编,沈阳出版社2006年版),任编委;另在《史学月刊》、《经济与社会发展》、《黑龙江史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言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公共领域”的两股新兴力量
第一节 传教士与晚清女性公共人化
第二节 公共知识分子与晚清女性的公共人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社会公共秩序
第一节 官:政府统治下的女性公共人化秩序
第二节 绅:各派绅士对女性公共人化的不同作用
第三节 案例解析:官、绅、民所组成的江浙社会与女性公共人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足报刊的“公共表达”
第一节 陈撷芬之女权思想
第二节 丁初我之女权思想
第三节 陈以益之女子教育思想
第四节 其他思想与论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浙女性“公共人”的勃兴
第一节 “演员”群体的迅速壮大
第二节 “观众”人数的急速增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浙女性公共人化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女性公共人化与晚清江浙社会
第二节 女性公共人与晚清中国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被国家征用的性别
二 女性公共人化与中国社会
三 近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四 难以评说的晚清来华传教士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言
当今西方学术界对公共生活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以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1]
和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为代表。近年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研究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由“经济利益和政治争论构成的”,“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它们对于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性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2]
在公共领域所开展的政治批评中,一个介于贵族社会和市民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有教养的中间阶层”开始形成。而美国学者桑内特则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将“公共领域”讨论的重点转移到“政治”以外。在他的学说里,“公共”是形象而具体的,“公共领域”不只是某种感情模式,同时还具备地理学上的意义,“它存在于它和另外一个领域—也就是私人领域—的关系中”。“此外,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它还涉及政治行为、人权观念、家庭的组织和国家的局限。”
[3]
桑内特“公共领域”中的活动主体就是“公共人”(public man)。
在《公共人的衰落》问世以前,社会学界对公共生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而且其时“公共空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领域,缺乏历史的厚重和生动。然而,现代意义的公共空间最早是在西方城市出现的,倘若离开了城市的生活、文化和地理的演变,单纯对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必然是有所缺憾的。桑内特所采取的研究途径则更加接近于人类学和历史学,试图以大城市为背景,来探讨人类的日常行为及社会交往。桑内特沿用了西方古老的“人间戏台(theatrum mundi)”观念,认为戏台与街道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从而对戏院中正式的表达模式和城市街头常见的表达模式进行比较。这在学术界的话语体系中,被称为“戏剧学模式”,后亦被叫做“述行性”。该著主要研究了伦敦、巴黎、纽约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演变,由此赋予这种模式一个历史框架,通过研究人们和陌生人说话的方式、人们在街道上所穿的服装及室外空间和室内房间的对比,通过对日常行为和艺术领域中精心组织的表达进行比较,进而厘清这些具体行为的含义和它们的表达性。
按照人格在“公共领域”的表现及作用,桑内特将“公共人”分为两种:“少数人继续在公共场合主动地表达自己,延续了古代政治时期的想象,即认为凡人皆是演员。……另外一类公共人和前一类共生共长,这一类就是观众。观众参与公共生活的决心不如观察它的决心大,尽管他对自己的情感并不确定,但他并没有抛弃公共社会。”
[4]
“演员”的表演始终是主动的,在某些情况下,“演员”充当规训者和“指挥家”,能够在公共场合激起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性别与国家:晚清江浙地区女性公共人化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