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泰民族的起源与演变新探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编委会
名誉主任
江蓝生
主任
马大正
副主任
晋保平
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大正 方铁 方素梅 吕余生
刘晖春 刘楠来 江蓝生 孙宏开
李世愉 李国强 李斌城 杨群
宋月华 张振鹍 周建新 贺圣达
晋保平
总序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以下简称“西南边疆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管理。“西南边疆项目”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研究方向,其中基础研究类课题成果结集出版,定名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以下简称“西南边疆研究系列”)。
西南边疆研究课题涵盖面很广,其中包括西南区域地方史与民族史等内容,也包括西南边疆地区与内地、与境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史研究,还涉及古代中国疆域理论、中国边疆学等研究领域,以及当代西南边疆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上述方向的研究课题在“西南边疆项目”进程中正在陆续完成。
“西南边疆研究系列”的宗旨是及时向学术界推介高质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入选作品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质的专著,通史类专著,或者是学术综述、评议,尤其强调作品的原创性、科学性和学术价值,“质量第一”是我们遵循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边疆地区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必然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在不给学术研究人为地设置禁区的同时,仍然有必要强调“文责自负”:“西南边疆研究系列”所有作品仅代表著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对这些观点的认同或反对都应纳入正常的学术研究范畴,切不可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表的学术论点当成某种政见而给予过度的评价或过分的责难。只有各界人士把学者论点作为一家之言,宽厚待之,学者才能在边疆研究这个颇带敏感性的研究领域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学术研究的科学、公正和客观,也才能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不断繁荣。
自2008年正式启动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西南边疆项目”组织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西南边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江蓝生同志对项目的有序开展一直给予悉心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云南省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及云南、广西两省区高校和科研机构领导、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在此一并深表谢意。“西南边疆研究系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对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大力支持,编辑人员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一贯为学人称道,值此丛书出版之际,表达由衷的谢意。
“西南边疆研究系列”编委会
2012年10月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越裳不是泰老民族的先民
第二章 滇越也不是“滇国的越人”
第三章 掸国更不是掸族的国家
第四章 “蓬国”的由来
第五章 “达光王国”的真相
第六章 傣泰民族发祥地再探
第七章 傣泰先民的迁徙及中国与东南亚现代傣泰诸民族的形成和演变
第八章 印度阿洪姆人的由来和历史文化变迁
结语
导论
本书所称的傣泰民族包括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的傣族、越南西北地区的泰族、老挝的主体民族老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阿洪姆人以及这些民族的诸多支系,这些民族及其支系具有共同的渊源,在后来的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这些民族的形成和后来的崛起,使当地的历史特别是东南亚和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东南亚,他们从东到西,占据着中南半岛中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并建立了像泰国和老挝这样的民族国家。而“印度东北部地区的中世纪史就是阿洪姆人的历史”。
[1]
然而,关于这些民族的起源和他们的早期历史,国内外学术界却还一直争论不休,不但是国际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且是中国地方史、中国民族史和东南亚史的热点,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早期历史乃至印度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中国和泰国的学者,对此更是关注有加,并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研究,希望通过学术合作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起源和他们分化、演变的历史,不仅依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书即是对这些民族的起源和他们形成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些新的民族群体的早期历史进行的探讨。
今天,这些民族群体虽然有着不同的族称,但是,由于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且,许多民族都以“泰”(Tai)或曾经以“泰”作为他们的族称,因此,长期以来,西方的一些学者往往笼统地把这些民族都称作“泰族”(Tai、Tai Ethnic Groups或Tai Race),或者把他们叫做“泰语民族”或“说泰语的民族”(Tai-speaking peoples)。也有一些人则按照他们周边的民族如缅甸的缅族等民族对他们的称呼,把他们笼统地叫做“掸族”(Shan或复数形式Shans)。为了方便起见,同时又为了避免使用“泰族”一词而与今天泰国的主体民族相混淆,本书在对这些民族的起源和他们祖先经历的共同历史进行论述时,把他们统称为“傣泰民族”。但在具体提到他们中的某一个民族时,则用现在学术界通常对他们的称谓来指称他们,如傣族、泰族、老族、掸族及阿洪姆人等。对有些涉及某两个具体群体的历史时,可能又会把他们的名称合在一起,如泰老民族、傣掸民族、泰掸民族等。而在引用别人的论述时,则又可能会按照原作者用的称谓来指称他们。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人们根据各自所掌握的资料和对资料的理解,对这些民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迁徙说”和“土著说”两种观点。
在“迁徙说”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泰族”或泰语民族起源于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后来,在异族的驱赶下,“泰族”不断向南方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一度停留在云南,建立了著名的南诏王国。忽必烈平大理以后,“泰族”才被赶到他们今天居住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建立起他们的邦国。最先提出这种观点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傣泰民族的起源与演变新探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