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拖拉一点又何妨
佩里;苏西
简介
人类天生就是理性的动物。据说正是理智行事的能力,把我们跟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所以似乎我们就应当是极其理智的,每个行为都基于慎重考量,并且通过这样的深思熟虑,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献给(有些时候)非常耐心的弗兰奇。
后天能做的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马克·吐温
逆向思维出奇兵,巧妙攻克拖延症
高地清风
拖延症互助组织“战拖会”创始人兼会长
“幸亏那天我滚了”
许多年以后,如果我们战拖QQ群里的某位成员,回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他可能会充满感激地总结陈词:“幸亏那天我滚了。”
那天下午,这位成员焦虑地出现在群里,问了一个让无数人中枪的问题:“明天就要考试了,可我还没看过书,怎么办?”
他说:“现在我家里桌子一团乱。我是应该先收拾桌子呢,还是应该先看书?如果直接看书,估计一会儿就会走神,桌子太乱了;如果先收拾桌子,那会不会也是一种拖延?”
你觉得他应该先收拾桌子还是应该先看书呢?
在讲课的时候,我经常把这个案例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大家判断,到底是先收拾桌子还是先看书。大部分时候,举手的比例是1:1。
然后我会问那些认为“应该先收拾桌子”的同学:“你真心觉得,收拾完桌子以后,就能去看书了吗?”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面临着一件让你焦虑的事情,那些平常觉得枯燥无聊的琐事,突然变得无比可爱?——桌子收拾完了,扫一下地吧!地面太脏了,实在不能忍了!——地也扫完了,擦一下窗户吧!上次擦窗玻璃还是两年以前了,这两年都是怎么过来的?实在不能忍了!
如此看来,先看书还是先收拾桌子,的确是个两难的处境。就在这时,群里有位资深的“战友”骂醒了那位同学:
“你现在就滚!你马上滚下你的QQ,滚下网络,滚出你的家,滚到一个自习室里,滚一下午一晚上,明天你就能考过了!”
那位同学也真是挺乖的。他就滚下了QQ,滚下了网络,滚出了他的家,滚到了一个自习室里,滚了一下午和半个晚上的自习,第二天下午滚到了考场里,于是就把这次考试给滚过了。
所以他可能会在追忆往事的时候这样总结:“幸亏那天我滚了。”
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在试图专心的时候,都要面临重重的干扰,都要面对分心的诱惑。如果要做的“正事”又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不是那么有价值,或者不是那么及时地得到回报,我们就很容易分心,转向能更快完成、更有趣味的事情上。这个,跟“水往低处流”的重力作用一样,是一种无可更改的自然规律。与其指望自己“用强大的意志力对抗诱惑”之类,不如换一种脑筋,直接避开干扰源。
“滚下网络、滚出你的家”,就是一种逆向思维。
全世界最烂的论文
经历过大学时代的人,都会对拖论文这件事记忆犹新吧?
我们的豆瓣小组里有个成员,是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那种,有一次她要写一门课程的期末论文。在期末之前一个月,她就知道了论文的题目,却迟迟没有动手。直到还剩最后一个星期了。
——当然,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也不算什么。许多人会把论文拖到还剩三天,甚至一天呢。
就是恰好在截止日期之前的一周,这位成员想通了。她意识到:为什么我一直不能动手呢?原来不是我“懒”,不是我不想写好,是我太担心写不好。我不就是担心把这篇论文写烂吗?但是又能烂到哪里去呢?干脆,我就先写一篇全世界最烂的论文看看!
心里的屏障一旦除掉,她迅速完成了初稿——好像也没有那么烂。更重要的是,迅速完成初稿,为她赢得了时间。于是,在最后交稿之前,她把论文又改了两遍。最后这篇论文的成绩是“优秀”。
经此一役,她得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启发:“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
你一定听说过另一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成功”这个词,实在太模糊了。怎样才能算“成功”呢?相比之下,“完成”可能就具体得多。完成意味着整件事要做完整,不能有遗漏。哪怕细节再好、局部质量再高,没有完成,再“完美”都没用。
有些人会因为追求“完美”,陷入了难以“完成”的境地。这些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你也曾为了写一篇论文,查了无数篇文献,然后把它们统统下载到了你电脑的硬盘里——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么多文献如果你全部仔细读过,应该能写出一篇相当“完美”的论文;这也意味着,你很可能根本无法读完其中的哪怕三篇,而更可能的是在截止日期前夕抱抱佛脚,匆忙浏览一些,引用一些,交稿完事。
追求“完成”的人,时常能体会,“烂开始”带来了“好结束”;
苛求“完美”的人,却往往发现,“好开始”只换到“烂结束”。
所以当你为质量而忧虑,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时,不妨允许自己迈出最“烂”的第一步。如果这“烂”的一小步能帮你争取到时间,那么“烂开始”就能转化成“好结束”。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
“这下我能跑步了”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六月徒伤悲,七月徒伤悲,一生徒伤悲……”
从前,有位姐姐一直念叨着这句话,一直说要慢跑,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一年一年徒伤悲下去。直到有一天,她突然能跑步了。并且到现在仍然坚持着这个习惯。
发生了什么让她能跑步了?
有人猜她“谈恋爱了”,也有人猜她“失恋了”;有人猜她“买了跑步机”,也有人猜她“报名参加了比赛”。
但其实,她根本没有用到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办法(或者原因)。她只是发现,可以一边跑步,一边听有声书。
就是那种在手机里、在mp3里都可以听的有声书。她一直有这个爱好。但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可以把听书和跑步两件事放到一起做。原先她觉得,跑步又辛苦又枯燥,难以坚持;后来她发现,一边听书一边跑,就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再后来,跑步成了新的习惯,甚至是新的爱好。
一件无聊或看似无聊的事,总是容易被我们拖延。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件“有聊”的事情,跟它绑在一起做,并且能两不耽误,那前一件事就不容易拖延了。这下,你也能“跑步”了。相对于那种逼自己“坚持”的思路,这个也是一种逆向思维。
约翰·佩里和他的“结构化拖延法”
为什么挑战拖延症——也就是“战拖”——这件事那么困难呢?根据我的体会,往往是因为,拖延现象的背后,悖论丛生,错觉密布,“拖延症”这种东西似乎比我们精神中“昂扬向上工作”的那部分,更能抓住我们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