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艺术史壹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三版前言
英文版序言
《美术的故事》前言
增订版前言
初版前言
导言
第三版前言
2006年底,《20世纪中国艺术史》初版问世;2009年,该书的增订版出版。之后,为了更多普通读者的需要,在增订版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一本浓缩的小书《美术的故事》(2010年)。从内容上看,《美术的故事》也可以看成是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第二次修订。而这一次,应该算是第三次修订,目的是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减少遗憾。
的确,书写从晚清以来的美术史面临持久的挑战,有两个主要原因影响着美术史家的判断: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原因,在过去很多年里,学者与专家对于这100年的很多历史问题保持着缄口不语。我们知道,知识的积累和改变基于自由的心理状态,这个自由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在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或者外力的强制下产生的,这对于上世纪5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来说的确很是困难。好在当我接受大学教育的时候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我从不同的阅读中获得了关于人的思想与行动自由的天赋权利的知识,并且完全认可这样的知识。所以,我较少地受到上一辈学者和专家带有的畏惧心理的影响;一本书写从晚清以来百多年的美术史之所以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战争和历次政治运动,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失散而没有保留下来,即便是美术史家身边的文献也遭遇着种种劫难。我在这里引用一下滕固在《中国美术小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和《唐宋绘画史》(神州国光社1933年版)中的出版弁言,能够让读者了解到1949年之前的艺术史学者的研究条件与景况了:
梁先生曰:治兹业最艰窘者,在资料之缺乏;以现有资料最多能推论沿革立为假说极矣。予四五年来所搜集之资料,一失于年前东京地震,再失于去年江浙战役。呜呼!欲推论沿革立为假说,亦且不可得矣。(《中国美术小史》)
这小册子的底稿,还是四年前应某种需要而写的。我原想待直接材料,即绘画作品多多过目而后,予以改订出版。可是近几年来因生活的压迫,一切都荒废了;这机会终于没有降临给我。(《唐宋绘画史》)
《中国美术小史》的内容不到五十页,而《唐宋绘画史》也勉强100多页。可以想象,彼时作为艺术史家的滕固的景况究竟多么艰难。
1949年之后的情况仍然严重,长期不断的政治运动对文献和资料的摧毁与遮蔽导致美术史家的研究与写作难以进行,这样的情况直到1978年12月之后才有了一些好转。但是,尽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作为历史研究,涉及现当代美术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探讨历史观和研究方法的工作也只能被看作是刚刚开始。
我在晚清以来的中国美术史范围的教学有近9年的时间,开设的“近现代艺术史”课程使得我有条件和机会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完善这100多年来的美术史写作,当然,中国美术学院这个有80多年历史的美术教育环境对我理解艺术和艺术史有滋润心田的作用。
借用这次机会,我也将包括英文版在内的从初版以来不同版本的“前言”和“导论”收入本书,因为每一次的文字都有特殊问题的针对性,并且这些问题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我对涉及本书课题的若干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我要感谢新星出版社和副总编辑刘丽华在本书的出版上所给予的支持,我认为出版第三次修订版的确非常重要:近年来,人们在不同媒体对艺术和历史问题的争论所涉及到的问题,足以说明需要通过写作与重写来对大量艺术及历史问题进行及时和不断地讨论!最后,我也要感谢简枫和我的学生李国华,他们在校对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为我做了大量的工作。
吕澎
2013年8月
英文版序言
2009年4月24日,我从布达佩斯转机去威尼斯。飞机上,英俊的“空少”给了我几份报纸,我随意翻阅了23日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在评论版里,我读到了一篇题为《为什么名牌崛起在东方》的文章,文章幽默的开头吸引了我的兴趣:不久之前,Joanna Seddon,一位营销主管,她的Louis Feraud牌套装上掉了一粒纽扣,她想在纽约或者伦敦找一家这个品牌的专卖店把这个纽扣补上去,结果米渥布朗集团的这位已然升职为执行副总裁的Seddon女士比较不幸:已故法国设计师在纽约麦迪逊大街的这家店已经关门了,于是她不得不到中国去找这粒纽扣——Feraud在中国有11家专卖店。在文章里,作者John Gapper介绍:本周,保时捷公司选择在上海车展上推出它的帕梅拉(Panamera)四门豪华轿跑车,这是保时捷公司继911系列跑车之后推出的第四个车型系列……就在这篇文章的上面还有一篇评论,《中国在海外市场上展现出新的经济力量》,论及到“如果北京有一支可与美国匹敌的海军,它就会对战后太平洋上的权力均势提出质疑”。在世界新闻版里,我读到了题为《欧盟在中国眼里不过是全球游戏中的马前卒》的文章,在市场与投资版里,作者Jim O'Neill(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干脆使用了一个含义十分明确的标题:《中国告诉世界如何度过经济危机》。他的结论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中国很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时报》是一份欧洲的报纸,如此篇幅直接涉及到中国,也说明了近年来的一个被普遍注意到的事实:这个世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在全球艺术领域,人们注意到,在艺术价格网(Artprice)公布的2008/2009当代艺术家拍卖价格500强名单(Top 500 Artprice 2008/2009)里,前20位有8位是中国艺术家,事实上,在近几年的欧洲和美国的艺术拍卖中,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早已成为人们熟悉的对象。
对以上信息的转述并不意味着我抱有一种让人反感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我甚至完全不认为每天从各种媒体报道中看到和听到的种种关于中国的正面信息是值得我们自以为是的。作为一个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我非常清楚:所谓的“崛起”的代价是巨大的,直到今天,用“问题成灾”——例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不公加剧以及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等等——来描述中国的现实也同样不过分。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中国所表现出来的震惊仅仅源于中国经济的崛起,然而,关于“中国神话”——近几年的一种说法——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壹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