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霸到上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临界的意义(代序)
在临界状态中生活
东京停电
“3·11”之后的日本
冲绳:在临界状态中生活
“常态偏执”与当今世界
从那霸到上海
观察日本的视角
我们为什么谈东亚
东亚论述与人类历史叙述
东亚启蒙历史过程中的民众
走出主权的迷误——冲绳民众的实践及启示
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致韩国读者
内在于冲绳的东亚战后史
跨文化的政治学
作为理念的和平与作为思想的和平
现实主义的乌托邦——读川满信一《琉球共和社会宪法私(试)案》
中国经验与日本战后思想建设
竹内好两次关于翻译的论战——兼论翻译的主体性与政治性
临界的意义(代序)本书是我近几年写作的部分评论文章的结集。由于研究对象的原因,我几乎每年都要在日本和韩国出入。在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和其后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之后,我也得以在日本生活一段时期,近距离地感受了日本社会在灾难之后最初的反应。灾难是人类唯恐避之不及的可怕事件。但是,在灾难中付出昂贵代价的人类,同时也获得了一个残酷的机会,得以省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那些平时被有意或者无意地遮蔽起来的真实状况,只有在灾难突然降临时,才会突然展示它的样态。没有人喜欢灾难,思想史研究者也是一样。然而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思想史研究者有一份责任,就是观察和分析“正常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不得已撕去外包装时的真实机制。2011年,我不期然地受到了这样的训练。借助于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后续效应,我观察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观察到了日本国家体制的真实操作机制。当然,最直接的收获是借助于雨后春笋般占领了各个大小书店的核问题出版物专架,我找到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专业书籍,初步了解了核电站与核事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且了解到一个基本事实:对于核电开发的投资和对于核废料处理的投资的严重不均衡,使得核电站即使在正常运转的时候也是一个没有修建厕所的高级公寓;所以,对核废料的处理,一直是以“稀释”的方式悄悄地把放射性物质重新送回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中。在核事故爆发之后,善后处理的庞大开支不能为电力公司带来盈利,更何况对于核污染的后续调查与研究还会损害公司利益,所以其并无动力对核污染进行规制。即使是在污染最为严重的2011年,日本人能够得到的关于食物和水源污染的数据,也仅仅涵盖了辐射物中的几种而已。在信息严重失衡的状态下,我在那段日子里把注意力集中到人们的社会心理层面。本书第一部分的写作,基本是这一观察的记录。人们多么渴望回归正常的生活,哪怕是避重就轻,甚至是自我欺骗,也是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动力。我和日本人一样,在网上查阅农林水产省每天发布的污染信息,购买看上去安全些的食品。在那段日子里,我真实地体会到了鲁迅在《我要骗人》里描绘的那种沉重的无奈——除了这样做,还有其他的选择吗?时过境迁,一晃儿五年过去了。五年,对于半衰期要几百上千年的核辐射物质而言,几乎不具有任何意义;然而,日本社会却已经度过了那段危机时刻,如今恢复了平静。2016年夏天访问东京,回国在机场排队办理登机手续时,我很小心地询问身后一位在日本定居了几十年的中国人:现在污染的情况怎么样?她几乎是嗔怒地瞪着我说:“东京有什么污染,东京很安全!”我知道自己犯了忌讳。按照2011年检测的结果,当时东京的污染不是可以忽略的程度,而五年之后即使被稀释,也不可能消失,只不过现在已经不再有媒体报道污染状况,可能也不再有科学家有条件进行监测,所以,似乎这个问题不存在了。尽管福岛核电站废墟中的燃料棒如何取出的问题还在被探讨中,尽管时不时还有因为管理不善导致放射性污水流入海里的报道,但社会关注的热点却早就转移了。我不该如此唐突地对一个平静生活的人提这种冒犯性的问题,这种问题有点像当年鲁迅描写的那个故事:一家人生了孩子,满月时收获了前来祝贺者的吉祥话;虽然这些吉祥话不一定实现,但是祝贺者们都得到了感谢;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实话: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被众人赶走了。作为生活在雾霾重灾区的人,我当然理解那位同胞的心情。人不能旷日持久地生活在非常状态里,这需要超人的意志力。其实我与那位同胞没有什么两样,我虽然写过讨论“常态偏执”的评论,但自己在现实中也常常偏执于常态。不过,在平静的常态之下,日本人并没有忘记核电的危机。东京以及各地持续进行着的反对核电站恢复运作的群众示威活动,终于有效拖住了日本各地核电站的运营,使其处于停滞状态。废除核电站的呼声一直存在,与希望推动核电的产业界形成对峙。这可以说是日本战后屈指可数的民众意志牵制资本力量的范例。至于福岛核电站废墟的后续效应,目前已经找不到可靠的信息来源,间或可以从媒体的轻描淡写中得知,污水还是会时不时地溢出,排放到海里。科学家们说,低浓度排污不妨碍人们的生活,很难说他们在撒谎:人们只有在体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辐射物之后,生命才会受到威胁——按照科学的逻辑,只要污染程度没有跨过临界线,就可以说人是安全的。在东亚,对于临界状态最敏感的,莫过于冲绳人。他们面对着比核污染更严峻的威胁,这就是美军基地对冲绳社会的种种欺凌。从冲绳女性被性侵、被杀害,到美国军人在各种刑事犯罪后的逍遥法外;从基地经济对本地渔业和海产养殖业的破坏,到基地本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冲绳人面对的处境,可以说是日本乃至东北亚最严酷的。更有甚者,日本政府对美国的顺应态度,使得内阁在冲绳问题上基本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冲绳社会一直承受着日本对美妥协的后果,孤独地坚持。在福岛核电事故之后,以此为契机,日本海军陆战队与美军进一步集结,开始向冲绳转移;冲绳社会旷日持久地对抗美军基地、对抗日本亲美政策的斗争,也日益常态化。反对普天间基地迁移到边野古,抗议不断发生的美军士兵的性暴力案件,现实生活似乎永远不肯让冲绳人安宁,静坐、示威游行成为冲绳民众的日课……对于冲绳人而言,他们并非希望这样生活,却几乎不得不经常性地生活在临界线上:一边是不断积聚着危机要素的日常,另一边则是危机爆发时的灾难。在临界线上生活,意味着在常态中保持紧张,在习惯中确认陌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冲绳人锤炼着他们特有的世界感觉与生活理念。冲 ............

书籍插图:
书籍《从那霸到上海》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从那霸到上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