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中华蒙学经典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 言
声律指的是古代诗文的声调、音韵、格律。中国文人从魏晋时期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声律来进行创作,到南齐周颙(yónɡ)作《四声切韵》,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1)。到梁代沈约,进一步提出“四声八病”(2)之说,使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盛唐时期,格律诗(即近体诗或今体诗)完全定型。此后熟悉和掌握声律成为吟诗作赋的前提,尤其是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不管是作诗赋还是八股文,对声律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因此恪守声律也成为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前提。可见声律对古代读书人来说极为重要,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古代的童蒙教育分为识字、属(zhǔ)对、作诗文等几个环节,属对俗称对对子,声律的教育属于属对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分清字的平仄(3),学会对仗,并记住韵部,为将来作诗文打好基础。这方面的启蒙著作在宋元时代就已经出现,如元代祝明编纂的《声律发蒙》就是其中颇有影响的作品。明清文人对《声律发蒙》不断加工和完善,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声律启蒙》集前人之优长,成为最受欢迎的启蒙读物。
《声律启蒙》的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车万育。车万育(1632-1705),字与三,号鹤田,湖南邵阳人。清康熙三年(1664)进士,选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官至兵科都给事中。车万育为官清廉,正直敢言,颇受康熙皇帝器重。他著述甚多,其中《声律启蒙》一书成为清代流行的启蒙读物,至今仍有影响。
《声律启蒙》按照《平水韵》平声三十韵分部编写。《平水韵》是古代韵书,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平上去入206韵)进行合并,分为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分为106韵,二者基本相同(106韵和107韵的区别只在于上声的“拯”“迥”两部合并与否),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平水韵”虽然南宋时才出现,但它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后世诗人作格律诗,也一直沿用这种分法。古代韵书选取每一个韵部的第一个字作为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以便于称谓,如“一东”指平声第一部,“东”是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与“东”韵母相同的字都归属于这一韵部。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更不能平仄互押。《平水韵》把平声字分为上下两卷,称为上平声、下平声,共三十部。这三十部中的字的归属是古代文人必须熟悉的。这是《声律启蒙》遵循《平水韵》平声三十韵部来编写的原因。
《声律启蒙》以《平水韵》上、下平声三十韵为目,分上下两卷,每卷十五个韵部。上卷为上平声,韵目依次为:“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卷为下平声,韵目依次为“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声律启蒙》在每个韵目之下各有三则对文,它们的结构相同,都是十六句、八个韵脚。兹以“一东”韵的第一则对文为例予以说明:“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则十六句对文的韵脚依次为“风”“空”“虫”“弓”“东”“宫”“红”和“翁”,都属于“平水韵”中“一东”韵部。从中可以看出《声律启蒙》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学习者的熟读和背诵,这些常用字属于哪个韵部便被牢牢地记住,成为将来应试和写作的基本功夫。
《声律启蒙》的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从单字对、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由简到繁,都组成工稳的对仗。还以上引“一东”韵的第一则为例,共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十对对语。这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编排方法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很科学的。《声律启蒙》的对句注重了属对的各个因素,首先是辨明字声的平仄:属对讲究平仄相对,平声与平声或仄声与仄声是不能形成对仗的,如“云对雨,雪对风”,换成“雪对雨,云对风”则不可。(古代入声字属于仄声,但现代普通话已经读不出来,如“楼对阁”的“阁”字就是入声字。)在对仗中,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是平仄读音的重点,第一个字可不讲求,如“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一联中“人”与“天”都是平声,但并不妨害其对仗的工稳。其次是同类词性的字词相对,如“三尺剑,六钧弓”这个对句,数量词和兵器名逐字相对,非常工稳。至于对仗中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等更高一层的讲求,《声律启蒙》的各条对句也都起到了很标准的示范作用。
《声律启蒙》的对句中包含了大量的典故,用典是诗文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典故本身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学习者在学习属对的同时,也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这种一举多得的教育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优长之处。关于《声律启蒙》用典的考究,这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五微”第二则的“宽对猛”,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子产关于治国“宽”和“猛”的遗言及孔子对子产遗言的评论,如果改为“宽对严”,虽然字义上是可以成立的,但二字皆为平声,不可用作对仗,而且也缺失了典故的依据。前面所引的“三尺剑,六钧弓”,除了字面上形成完美的对仗外,本身也各含有典故(见本书该句注释),这使简单的对句包含了深厚的内涵,对于增加学习者的文史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声律启蒙》是声律、音韵和典故这些蒙学知识的综合体,它为学生今后写作近体诗打下坚实的根基,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为今后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进行了基础培训,是一部极好的诗文创作入门教材。
《声律启蒙》由于编写体例的原因,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古代韵部中有的属于“宽韵”,即字数多、选择余地大的韵部,“四支”“七阳”等都属于宽韵;有的属于“窄韵”,即字数少、选择余地小的韵部,“三江”“十五咸”等都属于窄韵。本书不分宽窄韵,都按照三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声律启蒙--中华蒙学经典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