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mb。
书籍内容:

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王国维诗论及其结构的综合考察
(代序)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出身于一个濒于破落
的“书香”家庭。在西方文明“滔滔而入中国”的晚清末期,他抱着“发
明光大”祖国文化学术的热忱,坚持中学西学“互相推助”的观点,奋
力钻研和引进西方哲学美学。以德国康德、叔本华学说为主),并结合
传统诗论,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诗学体系。他的一系列哲学、诗学著述,
在我国新旧社会、新旧文化交替之际,起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王氏一生治学,约分三期。早期(1897 年以前,海宁)习举业、旧
学;前期(1898―1911,上海、南通、苏州、北京)主要治哲学、诗学;
晚期(1912―1927 日本京都,上海、北京)主要治占史学。其中前期又
分为第一时期(1898―1907,即从迸上海《时务报》社工作到发表《(三
十)自序》,宣称”“疲于哲学”),治哲学兼及诗学,与第二时期(1908
―1911,即从发表《人间词话》到辛亥东渡日本),治诗学浸及史学。
《人间词话》属于王氏前期第二时期的诗学代表作。它标志着王氏
新的诗学体系的基本构成,在打通中西文学壁垒。架设古代诗说与现代
诗论之间的桥梁方面,显出了自己的特色《人间词话》虽仍继承诗话、
词话的传统形式,实己突破了这种形式的局限。它输进了自己时代的新
方法、新内容。它是一种中西“合璧”而又独具个性的新产物。《人间
词话》并不限于谈词,它已涉及诗、曲、戏剧以至整个文学。它成了王
氏一家艺术论的主要部分。也正因此,本书在这一《词话》的基础上,
又从王氏狈书》及其他材料中,搜辑整编成《广(人间词话)》,作为
原《词话》的一种重要的辅翼。
《人间词话》,就其作为新的诗学体系言,大抵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诗的本体论,2.诗的创作论,3.诗的鉴赏论,4.诗的发展论。就中第
一项实为王氏诗论中轴,其余三项均簇绕、拱卫这一中轴。也正因此,
本书《新订<人间词话>》部分与《广<人间词>》部分,均依此四论编排
条目。
这篇序言,作为对王氏诗论及其基本结构的一种探索,也就从这四
论着手,分别加以考察。
一、以“境界”(意境)为
核心的诗的本体论
王氏一向力主能动地吸收“西学”,达到与“中学”互相“化合”。
(《论近年之学术界》)他摄取康德、叔本华的“审美意象”说与艺术
“理念”说,结合传统诗论中的“意象”、“形神”、“兴趣”、“神
韵”、“自然”、以至笔情、墨趣、文气诸说,加以变通改造,构成了
自己的“境界”(意境)说。王氏云:“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
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
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人间词乙稿序》)“有造境,
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
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词话》,以
下引此书,不另注)“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
界。”“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
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
的境界(意境)――这是诗词(以至一切文学艺术)的本质所在。美(艺
术美)在境界――这是王氏诗学体系的核心。
按,王氏标举境界,并不自《词话》(发表于1908 年)本身始,而
实应从发表于1904 年2 月的《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算起。(此文线《教
育世界》1904 年第1 炯,总第69 期,未署名,笔者考定,此文确为王氏
所作。详见拙作《介绍玉国维的美学快文――<孔子之美育主义>》,载
《江海学刊》1987 年第4 期)
就我国传统诗学言,关于诗的境界的理论,从孔子、《易传》起,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就中作为我国文化思想传统最具权威的儒、道、
禅三家,殆均可与诗的境界说相通,如儒之。‘立象尽意”、“天人合
一”,道之“以天合天”、“技进于道”,禅之“一味炒悟”,“镜象
水月”等,几无不与诗境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境界与意境这两个概念
本身,自宋以来,特别是清代诗家,使用亦颇多。但前人有关诗境的论
述往往“明而未融”。或者谈到“意一象”、“境界”,而旨在谈哲学
(人生哲学),不在谈诗或艺术,如庄子、《易传》、禅宗大师等。或
者以“情―物”“形―神”、“神―象”、“理、事、情―才、胆、识、
力”等谈诗(画)的内在构造,俨具体系,而缺乏有关这根枢轴的高级
概念,如刘安、陆机、顾恺之、刘勰、钟嵘、叶燮等。或者一般运用,
未成体系,如司空图、何景明之谈“意象”,唐人之谈“境”,宋、明、
清人之谈“境界”、“意境”等。或者仅仅涉及境界的外围或某一侧面,
如严羽的“兴趣”、袁宏道的“趣”、王士帧的“神韵”、沈德潜的“格
调”、袁枚的“性灵”等。要之,有意识地拿境界(意境)当作诗的一
根枢轴――诗的本体,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内在结构
及特性,境界创造过程中的若干审美范畴,以境界之“有无与其深浅”
作为鉴赏的主要标准,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征,以及境界的历史发展
的重要规律等等,亦即就诗的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发展论等,作
出比较严密的分析,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诗论体系:这在王国维以前,
是不曾有过的;有之,则自王氏始。
(一)境界的内在结构:“合乎自然”与“邻于理想”
《词话》中“有造境,有写境”一条,前面已经援引。在诗词境界
内部的矛盾统一的两个基本侧面,及其构造方式问题上,此条颇具纲领
意味。然王氏所谓“合乎自然”与“邻于理想”,均各有其特定的涵义。
他是从康德特别是叔本华美学的角哎,来看待“二者”的结合的。
甲、审美主体的“合乎自然”
――境界创造的主观前提
王氏云:“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人间词
乙稿序》)“能观”,能够进入审美静观,乃是艺术家、诗人的根本能
事,创造意境的先决条件。“能观”,首先要求诗人本身“合乎自然”,
即摆脱种种利害关系,忘掉自己,到达心灵的高度“自由”,以此“观
物”“观我”,构成审美静观的纯粹主体(自然化)。这在王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