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3上册》劳思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论
本书前二卷分别析论“初期”及“中期”之中国哲学思想,本卷则析论“晚期”。以下当说明所谓“晚期”之范围,并对此一阶段中之思想趋向及演变作一简明叙述,以清眉目。
壹“晚期”之意义
所谓“晚期”之中国哲学,即指自宋初至清代一段时期中之中国哲学思想而言。此处有两点应稍作解释。
第一,本书第二卷论述中国哲学之“中期”止于唐代之佛教教义。
本卷现论述“晚期”而以宋代为主,似将唐中叶后至五代时一段略而不言。此点易使人误会。但本卷之所以如此,并非对此一阶段之中国哲学思想避而不谈,而仅是将宋代兴起之宋明儒学视作主要哲学思想运动,故将唐代中叶以后之有关言论,系于此一运动下而论之(参阅下文《唐末思想之趋势及新儒学之酝酿》一章)。盖唐代除佛教思想外,并无明确哲学思想或理论出现,所有者仅属零星言论。此中较重要者大抵可视为儒学思想渐求复振之信号。因此,本书不能另标“唐代哲学思想”之名。至于五代,世乱时促,亦无显明哲学思想成立,故亦不能成为单独之论题,只能就与宋明儒学思想有关者随处提及而己。此是首须说明者。
第二,本卷论“晚期”之中国哲学,止于清代中叶。此亦应加说明。
中国哲学史之论述,应止于何时,殊难有确定标准。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指原本说,最近改写本不拟论及),分中国哲学思想为两大阶段,即所谓“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而以清末之谭嗣同、廖平等人作为最后结束经学时代之代表人物。于是其书之论述,直至清亡为止。本书则认为清道光以后,鸦片战争使西方势力进入中国,中国整个历史皆进入一新阶段,即所谓“近代史”及“现代史”之阶段。此后,一切思想制度之演变,皆须在此一新背景中观察了解。故就中国哲学思想而言,道光后之中国哲学思想亦必须收入此一“近代或现代之背景”中析论。而所谓“中国哲学史”,原以此一大变开始以前为限,因此本卷所说之“晚期”即止于乾嘉时代。所谓“晚期”,原对“中期”“初期”而言,皆指旧有之中国哲学思想。若尚在发展变化中之“近代史”及“现代史”,则不能称为“晚期”,故必须如此划分也。
以上说明本书所定之“晚期”之范围,以下再对此一阶段中之中国哲学思想作一概观,以明其趋向及演变。
贰本期中国哲学之演变
晚期中国哲学思想之演变情况,一般言之,不似初期与中期之繁杂。盖初期哲学思想,涉及古代南北文化之冲突与融会,其间有所谓诸子之说,头绪颇繁。中期则一方面有古代思想之变质问题(此在儒道二家皆然),另一方面又有外来之印度佛教入侵。其间中印思想之激荡变化,亦属曲折多端。而晚期之中国哲学思想,则大致言之,只有一主流,即回归于先秦本义之“新儒学”可包括宋明诸儒之说,故叙述整理之线索,在客观上己有限定。学者了解此一阶段亦较易下手。
但晚期哲学之演变线索虽简,学者掌握此线索时,对初期及中期实况之了解仍为必不可少之条件。此因晚期哲学所面临之问题,基本上实源自中期之曲折也。
宋以后之儒者,所以有归向先秦之新儒学运动,原由于欲摆脱中期哲学所留下之限制。此又可分两方面说,其一是儒学内部问题,即关涉汉儒之伪冒儒学之理论;其二是对抗外来压力之问题,即关涉佛教之价值观。
在本书第二卷中,关于汉儒思想与先秦儒学之歧异,己屡有说明。至于佛教基本价值观念与儒学立场之同异,亦有描述。此处只拈出一二主要观念,以表明宋明儒学最早面对之问题,进一步之讨论皆留俟后节。
汉儒思想之特色,为其“宇宙论中心之哲学”。具体言之,即是一切归于一“天”,以此说明一切存在及关系,亦据此以立价值标准。此与先秦孔孟之“心性论中心之哲学”殊异甚显。汉以后之儒者,虽以宗孔孟为名,但实际上对于杂取阴阳五行等原始观念之汉儒理论,亦常盲目接受,不知其方向实大悖孔孟本义。然汉儒之“宇宙论中心之哲学”不仅就历史意义说,是违离孔孟者,且在理论意义上亦是一退化堕落。盖所谓德性及价值问题,决不能诉于存在或存有领域。以宇宙论观念为基础而建立之任何价值理论,本身皆必属粗陋虚弱。此一理论问题有其客观确定性,故在一定历史契机下即将显现。当此问题显现时,学者纵使不甚确知汉儒宇宙论思想与先秦儒学之历史性差别,亦将因发现汉儒此种思想本身之不可成立,而有抗拒改造之要求。此在唐末学者即己有表现,而成为宋明儒学运动之序曲。
引起此一潮流之历史契机,乃佛教之压力。佛教之宗教面,本书中不能涉及。就其哲学面言之,则佛教哲学是一与先秦儒学不同之心性论哲学,其精彩处皆落在价值问题上。中国学者在面对佛教之压力时,由其教义中之强点,即看出汉儒传统下“宇宙论中心之哲学”之根本弱点。故在唐末,学者如韩愈、李翱等,皆以拒佛之立场而初步尝试脱离汉儒思想。盖欲与佛教之价值论争短长,即不能不抛弃“宇宙论中心之哲学”而归于“心性论中心之哲学”。就理论层级说,“宇宙论中心之哲学”本身属于幼稚思想,无法与佛教之心性论抗衡。此是客观限制。此限制一旦进入人之自觉,则抛开宇宙论而重看价值问题,即是不可免之事。
中期之中国哲学,一部分势力为宇宙论中心之理论,另一部分势力则为佛教之心性论。当中国学者欲抗拒佛教时,一方面必须脱离宇宙论传统,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心性论系统以完成此抗拒之努力。前者属消极性工作,后者为积极正面之工作。此种努力,不论在消极面或积极面,均非可一步完成者。因此,此两种工作之逐渐完成,即表现晚期中国哲学之演变线索。
自唐代“中国佛教”长成后,就佛教一面说,己对中国心灵作最大限度之适应,但在基本精神方向上看,则佛教之“舍离精神”乃决不能放弃之原则。在此处佛教与儒学无法妥协。中国学者至此即面临一种精神方向之选择问题。若接受“舍离精神”,则即必须持一否定世界之态度,若对此世界欲有所肯定,而不愿视世界之“有”本身为一迷执,则即须拒绝“舍离精神”。唐代提倡儒学而排斥佛教诸人,基本上即皆由于不愿否定世界,但其立说,殊欠坚实。故只能看作一种意向之表示。此诸人在晚期中国哲学思想中,亦只有序幕人物之地位。此是本期开始时之情况。
至北宋初年,乃有进一步之表现。周惇颐立说,己有自造一系统之意。因此己是以理论系统抗拒佛教,而非如唐人之仅有拒佛之意向。然就理论内容言之,则周氏之说基本上 ............

书籍插图:
书籍《新编中国哲学史3上册》 - 插图1
书籍《新编中国哲学史3上册》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新编中国哲学史3上册》劳思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