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_汉代郡县制的展开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6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章 汉代郡县制研究的课题和视角
前言
一、郡县制先行研究的讨论
二、本书的考察范围及考察内容
三、本书所引用的历史资料
第一编 西汉前半期地方行政的状况
第一章 西汉前半期县、道的行政
前言
一、县、道的管辖事务
二、县、道吏员组织的系谱和职能
三、西汉初期县、道的吏员组织
结语
第二章 西汉前半期郡国的职掌和二千石的任用
前言
一、郡、国掌管的任务
二、郡、国任务的界限
三、高祖、惠帝、吕后时期郡、国二千石的任用
结论
第三章 文帝、景帝时期郡县支配的变化征兆
前言
一、文帝、景帝时期郡、国二千石任用的变化征兆
二、显示县、道行政界限的诸事例
三、县、道吏员的不法行为与郡、国二千石作为监察官职能的强化
四、由劝农来看县、道吏员的局限
结语
第二编 武帝时期郡县制的展开
第四章 武帝时期郡、国的守、相职权强化
前言
一、守、相职权强化的情形
二、上计制度的充实—职权强化的背景之一
三、察举制度的整顿—职权强化的背景之二
四、守、相对征收租赋的干预—职权强化的背景之三和强化的过程
五、县、道吏员组织的改变和地方官回避本籍地任用制度的强化
结语
第五章 武帝的财政增收政策与郡、国、县、道
前言
一、财政增收政策的担当官署
二、中央直属官署和郡、国、县、道
三、财政增收政策与郡、国、县、道的性质
结语
第三编 西汉后半期郡县制的诸相
第六章 西汉后半期郡、国及其守、相规制的强化
前言
一、对郡、国及其守、相间接规制的强化
二、上计、考课制度的展开
三、上计、考课的局限
结语
第七章 西汉后半期的中央政界和郡、国
前言
一、轻视郡、国二千石的风潮
二、由郡、国二千石录用为公卿
三、外戚、佞幸政权和郡、国的二千石
四、中央政界和地方行政
结语
第八章 尹湾汉墓简牍和上计、考课制度
前言
一、先行研究中所见的上计、考课制度的程序
二、尹湾汉墓简牍中郡政相关木牍的性质
三、五号木牍正面(“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的探讨
结语
第四编 县、道的长吏和郡、县的属吏组织——郡县吏员组织的变迁
第九章 西汉末地方官府的构成—从吏员设置状况考察
前言
一、西汉时期郡、县的吏员组织和汉律
二、不置县尉的县、列侯国
三、东海郡乡数和乡的构成
四、百石之吏和斗食、佐史
结语
第十章 两汉时期县、道长吏的任用形态及其变迁
前言
一、西汉前半期县、道的长吏的地位
二、西汉前半期县、道长吏的任用
三、西汉后半期以后县、道长吏的任用
四、东汉时期县、道长吏任用的变迁
五、汉代官制史上的二百石关口
结语
第十一章 两汉时期郡府、县廷的属吏组织和郡、县关系
前言
一、西汉后半期以郡、国的守、相为中心的行政局限
二、郡府、县廷属吏组织的再探讨
三、郡、国和县、道关系的变迁
结语
附章 王莽时期的地方行政
前言
一、王莽的地方行政改革
二、王莽地方行政改革的局限
三、东汉郡县制的恢复
结语
第五编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的停滞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和三公制度
前言
一、地方行政和三公制度
二、三公对地方行政的态度
三、三公无责任体制的背景
结语
第十三章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的变迁
前言
一、东汉前期的地方行政
二、东汉中、后期地方行政的停滞
三、东汉中、后期地方行政停滞的背景
结语
终章 汉代的郡县制和州牧、刺史
一、郡县支配体制的展开—概要
二、东汉时期州牧、刺史和地方行政—留存的课题
结语
后记
编者后记
中文版序言
郡县制是维持秦汉时期国家统治关键的地方行政制度。也正因为如此,到目前为止以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1961年)为首,许多研究者从广泛的观点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汉代即西汉和东汉共计四百年间,郡、国和县、道、列侯国、邑的统治形态及吏员组织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却几乎没有相关研究。然而,近年关于汉代的郡县制出现了一些富有开拓性的研究。笔者附其骥尾,以何种机关在什么样的制度下处理实务的问题为主,探讨了郡县制的展开。对于此前以文献史料为中心进行研究的笔者来说,幸运的是张家山汉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先后出土,因而得以了解西汉初期和西汉末期郡县制的详细具体情况。本书的概要大体如下。
第一编《西汉前半期地方行政的状况》指出,景帝时期以前,作为地方行政机关的县、道负责处理管辖范围内全体的民政实务,即调查并编制户籍、征收租赋、征发徭役、维持治安以及审判等。与此相对,郡、国及其守、相掌管的事项范围尽管逐步变得相当广泛,但实质上还是限定于军事、监察领域,对民政的作用则十分有限。
第二编《武帝时期郡县制的展开》揭示,由于武帝中期在制度上的小改革和其执行上不断地修正,郡、国的守、相职权得以强化,逐渐在地方行政上占据了中心位置。西汉后期以降更开始总辖处理全体民政实务的县、道行政。
第三编《西汉后半期郡县制的诸相》阐述,郡、国的守、相在地方行政上占据中心位置以后,中央朝廷制定了和郡、国及守、相职务履行相关的诸多律令,充实上计制度。其中宣帝更制定了提拔有才能者先任守、相,再任命为公卿的方针。虽然守、相在地方行政上占有中心位置,但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也要仰赖守、相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在外戚政权、佞幸政权下,地方行政也有被轻忽的倾向。
第四编《县、道的长吏和郡、县的属吏组织—郡县吏员组织的变迁》,利用尹湾汉墓简牍,考察西汉末期的郡县吏员组织,以其为基础,尽量阐明西汉前半期、西汉后半期以及东汉时代县、道的令、长之任用形态和郡、县属吏组织的变迁。指出东汉时期郡、国的属吏组织迅速发展,和县、道的属吏组织变得相对应,形成了即使守、相不在第一线指挥,郡、国的吏员组织也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体制。
第五编《东汉时期地方行政的停滞》指出,尽管东汉时期郡、国和县、道之间的整体组织已经发展出有机联系,但从章帝时期开始,在中央负责统辖、领导地方行政实务的三公对地方行政不再负责任,安帝时期以后外戚、宦官掌握政权,政界出现拒绝就任、去官、弃官的风气,而外戚、宦官的亲旧积极就任地方长官。正因为如此,地方行政陷入停滞,成为东汉王朝削弱的原因之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日本学者古代中国研究丛刊_汉代郡县制的展开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