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3下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379
379
384
386
395
396
413
427
428
435
471
475
476
480
491
497
498
502
508
510
目录
第六章明末清初之哲学思想(上)
壹阳明后学所引出之哲学问题
1 心体问题
二发用及工夫问题
三‘‘客观化”问题
贰东林学派之调和理论
一顾宪成之哲学思想
二高攀龙之哲学思想
叁刘宗周之学说
- 概说
二蕺山学说要旨
三简评
第七章明末清初之哲学思想(下)
壹黄宗羲
一《明儒学案》中表现之思想……
2 《明夷待访录》
三论学之主张
贰顾炎武
- 对宋明儒学之批评
二论学之正面主张
三结语
叁王夫之
—船山之主要著作
二船山之哲学思想
颜李学派及其他
—颜李学派略述
二其他儒者
乾嘉学风与戴震之哲学思想
论乾嘉学风
一乾嘉学风之形成与特色
二乾嘉之学在哲学史上之意义……
三学人识略
戴震之哲学思想
!总说
511
512
580
580
590
595
596
603
609
615
615
617
656
660
662
二哲学思想述要
第六章明末清初之哲学思想(上)
本章及下章将以阳明后学所引出之主要哲学问题为线索,循此以观明末清初诸家之理论。言明末则有东林学派及直承阳明之刘蕺山,言清初则有顾、黄、王三家及颜李学派。下文即先析论阳明学派种种演变下所引出之哲学问题,然后述各家之说之大要。
壹阳明后学所引出之哲学问题
阳明后学,由于自身体验之不同,及对阳明学说了解之差异,彼此间争执颇多。然撮要言之,则所涉及之哲学问题,大致不外三点,此即:
一、 心体问题——以“无善无恶”一观念为关键。
二、 发用及工夫问题——当以“良知”之“知善知恶”与“好善恶恶”二义为关键。
三、 客观化问题——此点所涉范围较大,可说为“道德心与文化秩序”间之问题。以下即分别先对此三项哲学问题作一理论上之清理,然后可进而论明末清初之
重要哲学思想。
一心体问题
阳明以“良知”为“心之体”此点立义甚明,后学中除黄绾、李材之类,另有异说外,大致在此一立场上亦不作明显争论。然阳明身后,二王之徒皆主张“心体”之“无善无恶”。至明末此说遂最为世人所诟病,而东林学派高顾二氏之说,即针对此义而作驳论。就哲学史标准看,此一争论实为阳明学派一大公案,故应先作清理。若就哲学问题看,所谓“无善无恶”之说,本身亦涉及一重要哲学问题,学者于此亦应先求明
确了解。
按阳明四句教中,首以“无善无恶”说“心之体”,门人如王龙溪、钱绪山等皆习闻此义。而所谓“四句教”与“四无教”之不同,固在后三句论意、知、物处,至首句以心体为“无善无恶”,则王钱固无异辞。钱绪山言阳明立教有三变①,龙溪亦有类似说法,而此三变中最后阶段则是“时时无是无非,时时知是知非”。此中“无是无非”一义,亦即“无善无恶”之另一说法。而如聂双江、罗念庵等,虽言工夫时与龙溪最多冲突,然皆承认“心体”之“无善无恶”。至于心斋一系,则传至周汝登(海门)时,更大张“无善无恶”之论。周曾与湛甘泉后学许孚远(敬庵)激辩,许立《九谪》之说以驳“无善无恶”,周氏则作《九解》以答之,其说则《明儒学案》皆载之②。亦人所熟知者。周海门为罗近溪弟子,固泰州一派之后劲也。故若就哲学史角度看,则以“无善无恶”说“心之体”,固是自阳明本人至门下各大派皆共持之通义也。
然则所谓“无善无恶”,究是何义?阳明以“无善无恶”说“心之体”,又以“至善”说“心之体”另一方面,“良知”亦即是“心之体”③,则此诸说如何能会通无碍?又“至善”一义与“无善无恶”一义纵能会通无碍,毕竟含义不同。就阳明立教而论,何以不只说一“至善”义,而必说“无善无恶”义,以明“心之体”?凡此种种皆属哲学理论问题,非仅罗举资料证据所能论断者。本节当拨开资料文件上之种种限制,而直接面对此中哲学问题,作一理论说明。
首先,“无善无恶”与“至善”二义本不相妨,前文论述阳明四句教时即己言及。此处为清眉目,仍再撮述要旨,以通往所关之其他问题。
“良知”一词在四句教中原以“知善知恶”描述之,但“良知”与“心之体”本是一非二,而于“心之体”处又说“无善无恶”,此最易启人疑猜。然学者如对此中所涉及之理论观点先有一了解,则知此处并无难解之问题。以下分数点论之。
第一,“良知”原是一能力。就此能力之发用讲,即以“知善知恶”为功能(按此处“知”字另有确定含义,与普通用法不同,详见下节)。但就此能力本身讲,则“良知”即表“主体性”,而“主体性”即“心之体”。此依旧说则可称为“良知”之“体”与“用”之分,然须注意者是此所谓“体”只是“主体”,非“客体”也。由此可进至第二点。
第二,“良知”作为“主体”看,乃“善”一意义之根源,因离开此“主体”或“主体性”,则一切存有皆成为中立性之呈现,无“善”或“不善”可说。依此“根源义”,乃可说
1 见钱著《阳明文集序》。
2 《九谛》、《九解》之文,见《明儒学案》,卷三十六周海门一节。卷四十一许敬庵一节亦可参看。
3 阳明屡谓“知者心之体”,而此“知”字自即指“良知”。
“良知”为“至善”,或“心之体”为“至善”。又因良知既为“善”一意义之根源,故“善”或“不善”即不能转而描述“良知”或“心之体”。此义在前解“四句教”时己有说明,不再赘论。总之,解得“良知”是“主体义”,非“客体义”,是“活动义”,非“存有义”,则“心之体”正因是善之根源,故不可用“善”或“不善”描述。故“心之体”是“至善”,亦是“无善无恶”,不唯二义无冲突,且正相依而立也。但如此解说,只能澄清“四句教”中“无善无恶”之说与“心体”是“至善”之说间之意义关系,仍未能表明何以须强调此“无善无恶”一义,欲于此问题再作探究,即须转至第三点。
第三,以“无善无恶”描述最高主体性,原是佛教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新编中国哲学史3下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