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欧文·拉铁摩尔
(Owen Lattimore,1900—1989)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英文版书影)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文版书影)
编辑缘起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以其辽阔的疆土、灿烂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内部各地区也同样为我们展现着一幅绚烂多姿的图景,不管是江南的小桥流水、草原的辽阔壮美,还是大漠的空灵寂静、雪原的雄伟挺拔,乃至海洋的蔚蓝广袤,这些都汇聚成了中国在地理与文化上的复杂面相。共同构成中国整体的中原与边疆地区,虽然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无法割裂它们之间在文化与政治上的血肉联系。如今,要更为深刻地认识整体的中国及其复杂性,就需要我们摆脱单一农耕社会的视野,更好地去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边疆地区与边疆社会。这是我们编选本书的思想主旨。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是世界著名的汉学家、蒙古学家和战略学家,他的一生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在中国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并在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和事业,成为西方对华边疆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学者之一,也是我们如今研究现代中国边疆问题和边疆史所无法绕过的人物。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岁月,随着拉铁摩尔受美国罗斯福总统委派赴重庆出任蒋介石政府政治顾问以及《中国的边疆》(即《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在华译介出版,国内学术界曾掀起过一个拉铁摩尔研究的高潮。但随着后来政治局势的变化,拉铁摩尔在中国知识界逐渐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国内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拉铁摩尔研究热”。但从整体局面来看,与和他同时期的著名学者费正清相比,国内对于拉铁摩尔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对于他的相关理论范式的探讨也依然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有鉴于此,由于共同关注边疆研究和拉铁摩尔研究的契机,我们萌发了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拉铁摩尔的代表性研究论文结集出版的想法。在我们将想法跟诸位作者沟通之后,他们欣然同意将已经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纳入进来,并期待该文集出版之后能够进一步推进国内的边疆研究以及对拉铁摩尔及其理论的探讨。
在选编本论文集的时候,恰逢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决策,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时空压缩的社会进程,将传统的“天下”压缩到“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权力容器”当中的话,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重现一个时空延展的新进程,即释放出被遗忘的内陆欧亚文明的国际交流体系,而这一交流体系的中心就是现在的中国边疆。拉铁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中国历史发展的“长城中心说”,将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延伸到长城两侧,已经破除了单线意义的以中原为中心的“边疆观”,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相信今天对于拉铁摩尔的结集研讨,有助于我们思考“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向“枢纽”与“中心”的意义转换问题。
学术之功不在一日,对于真问题的追问也不在一时,它需要我们用更大的耐心与精力去关注、去反思。对于拉铁摩尔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远不是这本书能够全面涵盖的,但有了这个开端,便给学界提供了进一步推进探讨和研究的基础。我们各自所在的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也十分支持这一工作。而这也是我们编选本书的现实动力。我们相信,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和国际交流的推进,国内学术界将会有更多从学理角度思考和探讨拉铁摩尔及其思想的作品问世,这样的话,我们的愿望也就达成了。
编者 谨识
辑一文化共生中的拉铁摩尔
长城内外是故乡
唐晓峰(1)
今天,我们在地图上看到方角折曲的长城符号,都觉得十分“自然”,至少从宋代以来,各类全国舆图上便有了长城的“小像”。长城在宋代并没有什么用处,徒为一种存在,编图者把它与北方的河山画在一起,说明这座人工建筑已合入北方自然的高山峻岭,与它们结成一体,生为新一种天长地久的地理结构。再从人文方面看,长城不只是一道砖石土垣木柴僵落筑起的军事屏障,作为大地上一个独一无二且伸展辽远的地理因素,它引导了一条特殊的人文地带的形成。这一地理地带的核心是长城,所以可称为长城地带。
中国文人向来有谀地的传统,古代诗文已把祖国山水赞美得淋漓尽致,即使在不起眼的偏州小县,也会有文人封点的“四胜”“八景”。小时学作文,跟着传统的语言格式走,也模仿过那一类的描写。不过,有一处地方,得到的赞辞极少,这便是长城地带。长城地带在古代文人的歌咏中,只有弓刀、白骨与荒凉,在世代民间传说中,也尽是些悲惨的故事。其实长城战事,即使在王朝时代,也常常是远逝的事情。可是在承平岁月,长城还是唤起人们不平静的心理。“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长城地带是一个悲剧地带。
然而,长城地带的悲剧属性完全来自南方人在北望长城时的心情。在长城脚下生活的人们,不可能终年作冷月荒垣的感慨,他们像所有地方的人们一样,必须利用当地的环境特点,开辟自己的生活空间,建立自己的社会地域。早在《汉书·匈奴传》中已然披露了长城内外人民“往来长城下”的积极气氛。长城的修建,作为一种新的地理因素,重新规定了人们行为的位置。原来的事情,可以在这里,也可以在那里,而现在,必须在长城。至少,长城的关口所在,都变成交流行为确定不移的会聚之所,交流程度的强化使这些地方凸显出来。比如作为长城关口的“宣大市中,贾店鳞比,各有名称。如云:南京罗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贾皆争居之”。
长城地带的形成,必定产生深远的人文地理影响,作为地域属性,它理应有一份独立的资格。对那里的人地关系、社会景观、历史功能应给予独立的考察。近代以来,对长城地带在学术上率先进行独立考察的为数不多的人中,有美国地理学家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这已是近六十年前的事了。拉铁摩尔不是“胡人”也不是“汉人”,没有站在某一边(特别是南边)而排斥另一边的天然立场,而具备旁观者的角度。另外,他对地域的分割不以国家而论, ............

书籍插图:
书籍《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 》 - 插图1
书籍《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 》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