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ISBN 978-7-208-16389-8
Ⅰ.①华… Ⅱ.①王… Ⅲ.①汉学-研究 Ⅳ.①K20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46573号
书 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作 者:王明珂
出品
人:姚映然
责任编辑:周官雨希
转 码:欣博友
ISBN:978-7-208-16389-8/K·2942
本书版权,为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所有,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进行编辑、翻印、仿制或节录。
豆瓣小站:世纪文景
新浪微博:@世纪文景
微信号:shijiwenjing2002
发邮件至wenjingduzhe@126.com订阅文景每月书情
此电子书下载自好资源网
目 录
图表目录
代序﹕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
1997年版序言:什么是中国人?
2013年版序言:“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2013年版增订说明
第一部分 边缘与内涵
第一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
第二部分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三部分 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
第七章 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
第八章 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
第九章 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十一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二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的微观过程
第十四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结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参考书目
图表目录
图一
青海河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重要考古遗址
图二
细石叶刀与双孔石刀
图三
化隆、循化县马家窑至卡约文化时期考古遗址分布
图四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考古遗址
图五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春秋末至汉代重要考古遗址
图六
夏家店下层文化重要考古遗址
图七
夏家店上层文化重要考古遗址
图八
渭水流域先周时期重要遗址与相关考古文化
图九
秦汉时期中原之人的“羌中”概念变迁
图十
由商代至汉代羌人概念的西移
图十一
汉帝国势力所及之华夏边缘
图十二
当代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部分)分布略图
图十三
北川地区简图
图十四
北川羌族乡成立时空顺序图
表一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遗址生产工具数量表
表二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遗址陶器形制大小分布表
表三
阿善遗址二期、三期各种生产工具比例
代序﹕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
边疆是个矛盾的地方。在人们心目中,它既危险又神圣,既匮乏而又潜藏着无穷财富与希望,它经常被忽略但有时又被深切关注,它既遥远又切近。这是因为,边疆是一政治、文化与地理空间体(国家)的边缘地带,经常也是两个或多个国家的边缘、边界交错之处。因远离政治、文化与相关社会秩序核心,边疆人群较有能力摆脱各种核心典范的约束,或能在两个或多个政治文化体之典范间作抉择,因此从一政治文化体的核心观点来看,边疆社会是失序、野蛮、混杂与危险的。然而边疆也是国家的资源边界地带,因此在国与国之间的资源竞争中,边疆又变得十分神圣,值得人们抛头颅、洒热血去维护它。边疆的“边缘性”主要来自资源竞争或资源匮乏。它或因政治强权间的资源竞争与分界而成为边疆,更常因资源匮乏而成为边疆。然而对于核心地区的穷人、失败者、不满现实者来说,边疆也是充满无主财富与无限希望的真实或想象乐土。
边疆不仅因其自然资源、地理空间、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边缘地位而成为边疆,且因被来自核心的人们观看、描述而强化其边缘、边疆性。过去,在中原之人的一种特殊观看、观察与描述角度下,边疆物产为“奇花异卉”“珍禽异兽”,其风俗习惯为“奇风异俗”或“蛮风陋习”,其服饰“五彩斑斓”,其饮食则好生食“昆虫、蚱蜢、蜗蜒之类”,其宗教信仰为“淫祀”,其人所相信的历史则是“神话”与“乡野传说”。近代以来又出现两种背离前者并彼此矛盾的边疆话语:一为美好自然环境、独特民族传统、多元文化、原生态生活、绿色食品、朴实民风,一为教育、开发、团结、维稳与现代化。这些对“边疆”的观看与描述,以及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距与矛盾,呈现的是人们对于“边疆”不足、错误且有偏见的理解。另一方面,这些得自边疆的知识信息,强化了我们所熟悉的知识体系,说明什么是合宜的服饰、正常的饮食、进步的宗教、可信的历史,以及高尚的道德伦常与政治社会秩序。同时,我们也被禁锢在这些知识所造成的世界中,而难以察觉周边事物的本相。
近代学术有一“觉醒”运动,即后现代主义学风,对一切知识理性之建构保持怀疑,更直接揭露其(知识)被建构的过程。边疆以及与之相关的边缘、边界,在此学风下成为新的研究重心与知识解构焦点。譬如,近代世界许多地方皆经历国族国家之建构过程,此过程也包括与国族边缘及国家疆界有关的历史与民族知识建构﹔在后现代主义风潮下,这些历史与民族知识被解构,边疆因此或常卷入相邻之国间的疆界纠纷,或有统一及分离主义的冲突与对立。看来,近代典范的历史与民族知识固然造成边疆的边缘性,但后现代主义知识也未必能使边疆之地与人过得更好。主要问题在于,所谓后现代之“觉醒”经常是将他者“唤醒”,而非对自我身份认同与认知偏见的觉醒﹔“解构”常流于两个政治文化主体相互解构,而边疆依然为边缘。
以上这些评论,似乎都可用来批判我对中国边疆的“华夏边缘”研究。或因书名如此,《华夏边缘》常被一些学者认为仍是由“华夏中心观点”来分析居于“边缘”的少数民族。我所建构的历史与民族知识,对于典范的民族史与民族学知识而言的确是一种解构﹔我的一些研究又深受后现代学术影响,因此我有时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学者。然而,我难以接受典范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