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讲义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全国医药院校经典中医教材
黄帝内针讲义
主 编 刘力红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黄帝内针讲义/刘力红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6
ISBN 978-7-5132-5558-5
Ⅰ.①黄… Ⅱ.①刘… Ⅲ.①针灸疗法-医学院校-教材 Ⅳ.①R24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7946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 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6.5 字数111千字
2019年6月第1版 2019年6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558-5
定价 4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010 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
全国医药院校经典中医教材
《黄帝内针讲义》
编委会
主 审
杨真海(黄帝内针传人)
主 编
刘力红(广西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余 瑾(广州中医药大学)
赖梅生(南方医科大学)
编 委
李 漾(广州中医药大学)
谢丽萍(广西中医药大学)
王松鹏(河南中医药大学)
赵兴梅(山西中医药大学)
胡雪琴(浙江中医药大学)
马一明(首都医科大学)
前言
黄帝内针是源自《黄帝内经》的针法,以“六经辨证、易学高效、技术安全”为特色,属于经络辨证针灸学派。其代表性学术专著《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于2016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拔刺、如雪污、如解结、如决闭。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之传承法脉,流传久远。从杨真海先生开始,打破“代代单传”的传统,开始广传此针以济大众。先后直接传授弟子、学生1000名以上,间接传授学人超过10万人,已经成为当代针灸学术流派中较有影响力的一支。
在针灸各家学说中,当代常用的针灸学术流派大略分为:
1.经络脏腑派:以经典的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为辨证特色的针灸学派。
2.阴阳应象派:以传统的应象理论、河洛易理、五运六气等为辨证特色的针灸学派。
3.专病专穴派:以“特效穴位、穴证相对”为特色的针灸学派。
4.生理解剖派:虽基于生理解剖而非中医理论,但临床疗效同样卓著的针灸学派。
在经络脏腑派里,以“六经辨证、易学高效、技术安全”为特色的黄帝内针,当属纯粹的经络辨证针灸学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之后,受到了全国各地医生们的欢迎。相当多的医师读者在熟读此书后,体悟六经辨证之理,临床疗效得到很大的提升。这种传承模式即是传承主要路径之一的“文字传承”。中医历史上《脾胃论》《医学衷中参西录》都曾仅靠文字传承就培养了无数临床人才。当然,作为传承模式中更深层面的口耳传承(甚至直接传承),则具有更特殊内涵的师承特色,学员的感受自然不同于单纯的读书学习。当然,没有哪种治疗方法可以包治百病,黄帝内针也会碰到很多疑难,甚至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人们不断深研、精进。
黄帝内针已经受到全国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医界学子的欢迎,不少院校师生提出希望能够开设黄帝内针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则直接开设了“黄帝内针班”。鉴于此,编写一本适合医药院校(包括但不限于中医药院校)学生乃至“西医学习中医”人群需求的教材,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事情。
我们组织从事黄帝内针临床并进行黄帝内针教学的医药院校教师,编著《黄帝内针讲义》,试图为医药院校的中医教学创新改革提供一块“实验田”。
本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黄帝内针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法则;各论按照疾病所在部位进行分类,详细论述了诊疗方法、医案示例,并附有练习题。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书中如存在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黄帝内针讲义》编委会
2019年5月
目 录
全国医药院校经典中医教材
前言
上 篇 总 论
第一章 黄帝内针的渊源与传承
第一节 黄帝内针的渊源
第二节 黄帝内针的传承
一、文字传承
二、口耳传承
三、直接传承
四、黄帝内针的传承
第三节 理论依据
第二章 黄帝内针理法概述
第一节 三才、三焦
一、三才
二、三焦
第二节 阴 阳
一、阴阳的涵义
二、三阴三阳
第三节 中 和
第三章 黄帝内针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执两用中
第二节 随证治之
第三节 同气相求
第四节 导 引
一、感
二、身与心的导引
三、“病”与“工”的导引
第五节 神与形俱
一、君火与相火
二、守神与守形
三、心法与针法
第四章 黄帝内针总则
第一节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第二节 同气相求
一、三焦同气
(一)三焦在躯干的定位
(二)三焦同气的应用
1.肚腹三里留
2.腰背委中求
3.头项寻列缺
4.面口合谷收
5.心胸内关谋
二、经络同气
(一)手足三阳经(同气)
1.手足阳明
2.手足少阳
3.手足太阳
(二)手足三阴经(同气)
1.手足太阴
2.手足少阴
3.手足厥阴
(三)头手足经络(同气)
(四)手(掌)头(同气)
(五)颈项经络(同气)
(六)肩部经络(同气)
(七)腰部经络(同气)
(八)三焦经络(同气)
1.上焦经络(同气)
2.中焦经络(同气)
3.下焦经络(同气)
(九)任脉、督脉(同气)
第三节 阴阳倒换求
第五章 黄帝内针用针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黄帝内针讲义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