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项目,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影响,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版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摘要
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本书依照前贤指示的途辙,根据治学所悟,力求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主要包括:一、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与专论;二、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与应用的分说;三、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究。而治学方法的基本所在往往也是高明所由,所以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有统系却格义附会,导致越有条理去事实真相越远。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更是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须恪守古训,读书为己,严格自律,以免治学则无知无畏,教书则误人子弟。
绪论一 两种史法
二 学界江湖
三 系统与附会
四 为己与自律
第一章 近代中国研究的现状与趋向一 现状与问题
二 胸有成竹与盲人摸象
第二章 晚近史料的边际与史学一 史料的类型与规模
二 史料繁多对史学的影响
三 史料的编辑出版与史学的扩展
第三章 治史的贯通与滞碍一 治史不宜归纳,而要贯通
二 分科教学与治学的局限
三 放眼读书与执简驭繁
四 学术交流与评价的误区陷阱
第四章 各类史料的解读与运用一 日记内外的历史
二 函电解读与历史研究
三 历史档案的属性及应用
四 报刊的史料价值
第五章 近代中国研究一 用通史的眼光研治近代史
二 扩张辛亥革命史的史料与史学
三 超越发现时代的民国史研究
第六章 比较研究一 近代中外思想的互动与比较
二 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
三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
四 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
第七章 学术的历史一 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
二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
三 学术理路
四 学术批评
五 地域学术因缘
第八章 人物研究一 人物研究的取法
二 材料与本事
第九章 教育史研究的观念与取材一 古今中外的“教”“育”
二 大学与近代中国
三 教育期刊与教育统计
第十章 女性研究一 因缘与基础
二 女性研究与近代中国
三 近代中国女性研究的观念与实事
第十一章 “民族”与“边疆”问题一 中国民族、边疆问题的观念与实事
二 汉族与少数民族
三 边疆与民族
四 中华民族是一个
五 外来理论概念的再调适
第十二章 本意与演化一 理解本意 寻绎演化
二 问题与主义
三 解释一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四 法制史研究的比较与比附
征引文献
人名索引
绪论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长恨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王国维关于成就人生的事业学问须经历三境界说,世人耳熟能详。上引唐宋三诗,则似与今日治学的三种状态神似。前者凭空天降,横逸斜出,无知无畏。其中则动手动脚,踏破铁鞋,实则家有金山,却沿门托钵。后者各以一定之规裁量所有,看似清晰,其实始终茫然,且不自觉。治学以及读书,必须熟悉前人研究、相关材料以及事实问题,才有可能拿捏得当,三者缺一不可。否则谨慎者难免心中无数,忐忑不安,摸着石头却过不了河,大胆者索性扫除羁绊,打倒前人,凿空逞臆,以便随心所欲。即使见识高明,也有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智者之失,乃至不温故而欲知新的臆论妄言。诸如此类的超越创新,不知前人何在,也就很难真正突过,充其量只能沉浸在坐井观天的自娱自乐之中。
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有统系却格义附会,导致越有条理去事实真相越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须恪守古训,读书为己,严格自律,以免治学则无知无畏,教书则误人子弟。
本书各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与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虽然因缘各异,长短不一,内容则主要涉及史料的规模类型、解读应用以及与此相应的治学的门径办法。以往凡有著述,都要专门用心写一绪论,说明研究办法以及书中未能备述各事。本书多少有些例外,各篇大都是相当于绪论的各种解说,再写绪论,似乎多此一举。因此只是简略交代写作因缘,并略做申述。其中有些看似题外话,却是读书治学的应有之义,读者不妨心领神会。至于各自悟出什么,全凭因缘造化。
所谓近代中国,为一相对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具体时段难免有所变化。原来指为现代史的1949年以前部分,如今普遍被划入中国近代史的范围。相比之下,晚清民国的概念较为固定,但也并非没有异议。晚清的终点大概清晰,起点就有些含糊,至少未必得到公认。至于民国,海峡对岸的学人对其下限也会有所意见。晚近的说法,今人少用,民国时期的学人则不乏使用者,其上限与下限都较为模糊,尤其是上限,或许涉及清初乃至晚明。方便之处,一则避开近代史开端的分歧;二则防止将清史截然分为两橛,不相连贯;三则避免治近代中国史上不出嘉道之讥。尤其是关注和阅读史料方面,过于清晰分界,等于画地为牢。使用各种概念,看似混淆,实则语境不同,含义有别,强行一律,反而体现不出差异。集合概念大都后出,不用则难以表达,用则容易引起歧义,关键在于是否有碍于认识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作为方便名词或因缘时空关系把握分别,就不至于产生混淆,以致增减害意。而从定义出发,虽然裁剪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