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5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程连升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9
ISBN 978-7-5098-3768-9
Ⅰ.①筚… Ⅱ.①程… Ⅲ.①中国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研究 Ⅳ.①F1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53283号
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
潘 鹏
复 审:
吴 江
终 审:
汪晓军
责任校对:
龚秀华
责任印制:
谷智宇
责任监制:
贺冬英
社 址:
北京市海淀区芙蓉里南街6号院1号楼
邮 编:
100080
网 址:
www.dscbs.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170mm×240mm 1/16
字 数:
420千字
印 张:
32
印 数:
1-6000册
版 次:
2016年9月第1版
印 次:
2016年9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098-3768-9
定 价:
56.00元
此书如有印制质量问题,请与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业务部联系
电话:010-82517197
序言
一
20世纪是中国全面回应世界现代化潮流挑战的世纪。在中华民族外侮频至、内乱不息的生存状态下,启动现代化的首要前提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建立集中统一的、现代化导向的中央政权,确定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范式,以国家政权的权威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现代化事业。由此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寻路”的历史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的现代化将由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指导,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组织推动,进入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路径。然而,社会主义范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什么?当时还缺乏基本的经验和准确的认知。于是,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寻寻觅觅,不断积累和丰富着经验。期间,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由计划经济转向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经济,最终在世纪之交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上述两次转型之间,甚至第二次转型的前期,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发挥配置作用的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中国在经济效率上和国民物质福利上付出了极为高昂的社会代价;另一方面却建立了非常强大的国家意识,能在民族复兴的大旗帜下,凝聚社会的意志力于最优先发展的工业化建设目标上。在此过程中,国家发挥最大的动员力及执行力,将全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及工业资产全部转为国有化或集体化,构成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的最庞大的政治及社会资本。这种社会主义所构成的历史发展条件,当然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想象与复制的。应该说,近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伴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计划经济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如何看待计划经济的历史及其遗产,也就提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面前。尽管官方最初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建设业绩给予肯定性评价,但不幸的是,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再加上人们对“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物质主义成为评判复杂历史问题的唯一尺度,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历史及其业绩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一时之间,对计划经济的批判铺天盖地:有人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20世纪影响最深的一场国际马拉松大赛,结果以计划经济的失败而告终”;也有人说建立计划经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误区,是导致中国长期陷入贫困落后的根源。更为奇怪的是,即便在改革开放持续30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中国经济社会出现新矛盾时,不少人还一股脑地把病根归结为“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说到底还是计划体制机制问题”,无形中把改革中的失误不足均归绺到祖先头上。这样,计划经济逐渐成为一个“大垃圾筐”,什么罪责都可以往里面装。
对计划经济历史的妖魔化解读,当然有很多复杂原因。但依笔者看,首要原因是社会历史评价主导思想的严重失误,即历史科学仅仅被视为政府政策推行的一个工具,而非国家治理经验的积累。在各种公开场合,丑化和否定计划经济的言论不计其数。其认识论根源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历了长期激烈的思想政治文化斗争,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就是彻底否定计划经济,否则似乎就没有合法性。其理论误导就是把计划经济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混为一谈。殊不知,这两个错误主要来源于毛泽东本人的一些特殊想法,实际上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无关,也不代表计划经济运行全貌。也有一些借改革开放之机攫取巨大好处的既得利益集团,将毛泽东时代和计划经济时期描述为历史最黑暗的时期,把改革开放以后定义为历史最好时期,以致忽视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新生问题的反思和校正。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经济学化”。自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后,经济学逐渐成为“显学”,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皇冠明珠”。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从方法论到基本概念,基本上都被经济学化了。经济学家对社会和历史分析的标准,成为社会科学趋之若鹜的标准;经济学家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简单认知,经常成为评价复杂社会历史问题的结论。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界,根本没有意识到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认识问题缺乏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历史社会学的视野,只遵从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概念和标准,从而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评价标准被简单化了。影响所及,对前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即计划经济时代历史的解读,就只念新自由主义的经,只认“功效理性”或“效率理性”的标准。物质主义价值标准和新自由主义相互激荡,使新中国前30年的建设史被严重歪曲,计划经济时期被视为不堪回首。
毫不讳言,过去30多年历史分析的方法论标准,以及对以往历史的片面解读,虽然一度迎合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范式转型的需要,却因违背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真实和社会体验,导致整个中国社会的不断撕裂,造成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