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学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3mb。
书籍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常态性心理学、变态性心理学与性卫生学是当代很能唤起普通人注意及兴趣
的学问。在二十世纪以前,这种注意与兴趣,可说是梦想不到的。现今的青年男
性,对于性的作品或文献常常知道得很多,谈起来头头是道,而青年女性对这个
题目也是富有探讨精神的,不再表示回避与忌讳的态度。这在她的老祖母看来,
可以说是绝对亵读神明的事。在几年以前,一个人如从事于科学的性研究,在凡
人的眼光里,这个人至少是有不健全的倾向,甚至于是根本上有恶劣的癖性的。
但在今天,性心理学者与性卫生工作者是颇受人欢迎的,而欢迎得最热烈的,往
往是一些提倡私人道德修养与维护公众道德原则最有力的一些人。
这种社会态度的变化固然和医学的发展有关,但除了近几年外,医学界的贡
献实在不能算大。这种变化大约始于百年以前。最初在德、奥两国,后来在别的
国家。当时的开山祖师无疑的是几个医生,但他们是孤立无助的,其他同行的人,
囿于成见,十分之九不免以白眼相看。在医界的训练中,性心理与性卫生是没有
名分的。性生理学的地位几乎是同样的低微。直到二十年前,医学界才有第一本
真正科学的和包罗不够全的性生理学与世人相见,这就是马歇尔(F.H.A
.Marsh-all)的那一部书。
通常大学里的生物教课书既根本不理会性的解剖与性的生理,好像性的机能
和动物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医学校里的教课书也就完全不理睬性心理究竟是什
么东西。这种精神是一贯的。不过这么一来,一个医师在诊治病人的时候,他所
必需的这方面的科学知识还不及病者本人所知的多。有时候,他不但吃知识不足
的亏,甚至弄出人命乱子来,并且到处受愚腐的成见与习惯的束缚而莫名其妙。
为了掩盖他讳莫如深的态度,他往往乞讨于宗教与道德的信条;殊不知当初有一
位基督教的教父早就明说过:凡是上帝创造而不引以为羞耻的东西,我们自己也
不应当引为羞耻。这些医生名为信教极笃,连这一类的话都记不清,实在可以教
人惊诧。
这种知识的缺乏与忌讳的态度还造成一种更严重的恶果,那就是将有性的精
神变态的人认为是“邪气所钟”而把他的变态叫做“邪孽”(perversion),因
而就把这种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叫做“邪孽者” (pervert)。一般人对邪孽与邪
孽之人只有一个态度,就是如见蛇蝎,避之惟恐不快。所以,性变态的人去访求
医师是只有失望。医师不是告诉他说,他的病症无关紧要,可以不必治疗,就是
根本认为病人有恶劣根性,无法救药。在以前,这类例子是很多的。失望的例子
一多,去访求医师的性变态者便渐渐地少起来,于是便有一部分极有经验的医生
也往往对人说,性心理变态的例子是极难得的,他本人几乎没有碰到过。
这种见正不见邪的态度无疑的也有它的用处。一个医师,模模糊糊一口咬定
人世间只有正常的东西,而对于变态的东西,故意不闻不见,这多少对患者也是
一个良好的刺激,多少有一点点感化的力量,让他往正道上走。不过我们要知道,
精神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在这一方面是没有二致的。在想方设法恢复常态以前,
医师对于一个患者的变态,应得有一个精确明智的了解。要他前进到一个目的地,
我们总应该先知道他目前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起点。应付身体的变态我们就应如
此,更何况所谓精神的变态,其范围之广且不易捉摸的程度,又在身体的变态之
上呢?更有甚者,部分的精神变态,其程度往往不深,不妨视为尚在正常范围以
内,而所谓正常的范围又大概因人而异有不同。要了解一个人的正常范围,在观
察他后天的行为而外,我们更需找寻他的先天的性心理方面的素质。否则,治疗
的结果表面上好像是把他引回了正道,而实际上这条正道也许是张三或李四的正
道,道不是他的正路。
由于我们对于性变态了解不深,才有种种很随便、千篇一律、而实际上很不
相干、甚至于会闹乱子的对付方法。比如,我们喜欢为这种人出主意,让他结婚,
以为结婚之后,变态可以不药自愈。这种主意有时是出对了。但如果我们对于一
个人的变态的具体情况没有充分的了解,这种主意虽好,在起初总是乱出的。试
问我们有什么把握来预测这主意一定会产生效力?试问出了更大的岔子又怎么办?
这一番警告可以适用于一切主意与乱出主意的人。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
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全部素质的一部分了解
分不开的。有句旧话说得很有几分道理:“一个人的性是什么,这个人就是什么。
”我们不了解这一点,而要替给别人在性生活的指导上出主意,是白费心力的。
一个人自己有时候还认不清本身的性面目,他也许正经历着青年期里的一个不大
正常的阶段,但这是很暂时的,他如少安毋躁,就会达到一个较正常与恒久的状
态。或许因为某种特殊过分的反应,他把本性里的一个不很重要的冲动错认为主
要的冲动。要知道凡是人都是许多冲动组合而成的,有正常的冲动,也有不大正
常的冲动,而在性的方面所谓正常的人未必一定得天独厚,也不过是能够把一些
不大正常的冲动加以控制罢了。就大体言之,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无微不至的,
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经成熟便终生不移的,并且大部分是先天遗传的。
与此同时,我们在指定先天与后天的界限的时候,也要该特别小心。一方面,
我们得承认所谓后天也许并不太后,至少比以前的人所相信的要早得多。但另一
方面,所谓先天,往往又是非常奥妙或很隐晦,也许终其人的一生也没被人发现。
不过,大体而论,先天与后天,或遗传与习惯是分不开的。一粒种子所以能萌发
的缘故,正因为碰上了合适的土壤。在这里也像在别处一样,成就不应只单独归
功于种子,也不应单独归功于土壤,而应归功于两者的相和。同一父母的孩子,
根据孟德尔的遗传法则(Mendelian inher itance), 往往表现很不相同的品
性,即所发展而活动的未必是同样的种子。不久以前,伦敦儿童训育所的监督曾
经说过:同样的一个刺激或一种压力可以叫哥哥偷东西,而叫弟弟异乎寻常地害
羞。遗传与环境相与的道理是异常复杂,不是专重遗传或专重环境的人所能片语
决定,也就由此可见了。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性心理学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