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虚构与非虚构
第一章 孟买剧场
第二章 秘书身世——印度百年剪影
第三章 打破禁锢
第四章 小型战争
第五章 战役之后
第六章 势力终端
第七章 妇女时代
第八章 师尊之影
第九章 湖中之屋——重返印度
致谢
版权信息
书名: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作者:【英】V. S. 奈保尔
译者:黄道琳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11-01
ISBN:9787544293655
本书由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授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虚构与非虚构——关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的一些话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一本长书,也是我最长的书之一。长书(必须说)比短书要难写一些,而对我来说这一本尤其重要。这本书完成二十年后,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辛劳与抱负。
最早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以为我将只写小说。在我看来,成为一个驾驭想象力的作家是最高贵的事情。但写完几本之后,我发现我的素材——我脑海中的素材、我的背景最终所能给予我的素材——不足以支撑我的抱负。
这种抱负源自我所了解(或我自以为了解)的十九世纪欧洲的伟大小说。我说得这么谨慎,是因为在开始写作之前,实际上我并没有大量阅读。我现在明白了——我想这是我一直有所感受但不曾明确成形的观念——那些小说诞生于比我所处的世界要远为壁垒分明、智识上有序并充斥着各种信念的社会。假装自己来自一个同样完整有序的世界,在某些方面会使写作变得容易一点。我所讨论的秩序,简单来说就是常规,是确定了电视情景喜剧基调的有限舞台。这个有边界的舞台的规则非常少,也很容易理解;混乱的外部世界没有侵入并消除其中的魔法。我可以尝试那样写作。但若如此,我将无法再进一步。我将不得不过分简化,回避很多东西。这将与我作为一个作家所设定的目标相悖。
我必须对自己的世界诚实。它更具流动性,更难描摹,无法以任何常见的十九世纪的方式展示给读者。关于我自身、我的家庭或者背景的简单语句都必须要有具体的描述。
我一九三二年出生于大西洋彼岸的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特立尼达是委内瑞拉和南美洲的近海岛屿。在我出生之时,这个小岛以农业为主(特立尼达同委内瑞拉一样富含石油,刚刚开始开发)。大约五十万人在此居住,种族混杂,其中我所处的亚洲印裔移民社区(根据宗教、教育、财富和种姓背景被明确划分成几部分)大约有十五万人。(我在其他地方反复阐释过这些事,但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再提一下。)
对那片土地我并没有深沉的热爱,也不喜欢那种殖民地的小格局。我认为自己是来自世界古老文明的一个漂泊者,期盼尽快参与到那个更大的世界里去。一九五〇年,我十八岁,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得以离开。我去英国接受大学教育,随后有了成为一个作家的抱负。此后我都不曾真正返乡。
作为一个作家,我的世界充满逃离和未完成的经验,充满多种文化和移民生活的琐碎和片段:一八八〇年至一九〇〇年间从印度到新世界,一九五〇年从新世界到欧洲,这些事情无法组成一个整饬的背景。它缺乏有根可寻的社会的那种稳定性;那才是产生了十九世纪伟大文学的地方,即便是托尔斯泰的一则童话或者寓言片段,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完整真实的世界。很快,正如我所言,我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岛屿零散素材的尽头。
但写作是我的志业;我从未想过成为除作家以外的其他什么人。作为一个作家的实践加深了我一直以来对人与叙事的迷恋,并愈加渴望参与到更广大世界中去,而这种迷恋又转向一种理解历史潮流的愿望,正是历史潮流创造了我本人身处其中的流动的现实。作为一个作家,我非常有必要介入这个更广大的世界。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没有前例供我参考。
小说写作的经验并不能帮助我。最好的虚构写作从内省开始,而不是渊博的知识。在这个更广大的世界中,我是一个局外人;我所知不够多,也无法让自己的知识足够多。反复犹疑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必须与这个世界进行最直接的接触。我必须与我虚构写作的实践背道而驰。我必须使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真实地记录我的经历。因此我的写作有了分类:自由无限的虚构作品与严谨持重的非虚构作品,二者互相支持、互相滋养,是我试图理解这个世界的愿望里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虽然我最初的想法是成为高贵的驾驭想象力的作家,但现在这二者在我心目中没有轻重之分。
在实践这种新方法的时候,我首先要面对与我祖辈相连的土地,印度。我不是局内人,即便是在长达数月的旅行之后;我同样也不能认定自己是局外人:印度和印度的观念一直以来对我非常重要。因而面对印度时,我总是很矛盾,难以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我一共写了三本关于印度的书。它们都是也必须是非虚构作品,但也像所有虚构作品那样个人化、纷繁复杂乃至强烈地情绪化。《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印度系列的第三本,写于第一本印度作品完成的二十六年后。作者用了二十六年时间,超越个人发现与痛苦,展开分析,最终得出那个简单并压倒一切的看法:印度最重要的,需要去深入接触理解而不是从外部旁观的,是那里的人。
这本书还探讨了一个更深入的观念:最简单地说,印度一直在变化之中,遍布这个广阔国家的男人和女人,走出了父辈和祖辈那障碍重重的道路,背离了后者的期望,还希冀更多东西。这就是题中所言的“百万叛变”,并不是指遍地都有游击战。几乎每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对一八五七年短暂的印度反英起义有些印象,英属东印度公司雇佣军中的印度士兵对英帝国的殖民发起叛变,他们困惑而愤怒,但缺乏一个可见的明确目标。我书名中所说的百万叛变表明的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一切指引了一条更真实、更普遍的道路。
在二〇一〇年,印度崛起得到承认的当下,如此表述似乎合情合理。但在一九八八年我开始写作这本书时,情况有所不同。当时的印度充斥着一种虔敬的甘地式的悲观,在印度这样的悲观情绪还常常表现出某种自我满足甚至愉悦。城镇中闲聊者的谈话都是关乎堕落,对先前传统的背弃:政治与犯罪相连,到处都是腐败。这些都是典型的陈词滥调,毫无深度,不是基于对这个国家的真正了解;但可以从这儿往下挖掘。这正是我展开关于“叛变”的观念的背景。
这不是我的空想。在这二十六年间,我在印度进行了大量的辛苦旅行。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自由的人,与大部分被家庭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