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8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
作者:毛世昌,刘雪岚 主编
设计:姚成号
ISBN:978-7-5161-0305-0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字数:379千字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
本书编委会
主 编 
毛世昌 刘雪岚
编 委 
丁广州 焦红燕 刘雪岚
    卢 波 路亚涵 毛世昌
    梁 萍(绘图)
前言 印度教——印度主流文化以及认识印度的一把钥匙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西天指的是印度。一些人容易误解,以为印度就是佛教国家。佛教诞生于印度倒是事实,但佛教不是印度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诞生以来,印度历史上至少有三个国王弘扬佛教。第一个国王就是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第二个是公元2世纪贵霜王朝的国王迦尼色珈,第三个是公元6-7世纪曷利沙王朝时期的国王戒日王。1956年10月,印度贱民领袖安培德卡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即使有过这几代国王的大力弘扬佛教和贱民的改信佛教,佛教也没有能够在印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在玄奘访问印度时,佛教就显出了衰败的迹象。到13世纪初,由于佛教自身的不足、穆斯林在印度对佛教的压制、密教对佛教的影响等因素,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到19世纪才稍有复兴。现在,信仰佛教的印度人只占印度人口总数的0.6%,这个数字对于有10亿人口大国的印度来说也就是大约600万人,所占的比例低而又低。甚至印度教把佛教看做它的分支,把佛祖释迦牟尼看作是印度教保护大神毗湿奴的第六个化身。
印度独立后以尼赫鲁总理为首的印度政府把印度定为世俗化国家。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里至少包含三重意思,一是各宗教相互平等;二是印度公民信仰自由;三是政府不干涉各宗教的正常活动。因此世俗化国家不意味着印度是没有宗教的国家。事实上,印度是个宗教门类最多的国家,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光在印度本土就孕育出了四个宗教即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大同教等外来宗教几乎都有信仰者。在印度,如果有人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印度人都有宗教信仰,而且好多人显得非常虔诚于自己的宗教。因而可以说,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它的文化自然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说印度文化是宗教文化一点不算过分。抛开外来宗教不说,在本土宗教中,诞生最早的是诞生于公元前二千年的印度教的前身吠陀教,吠陀教在公元前7世纪转化为婆罗门教,到了公元8世纪,印度最大的宗教改革家商羯罗把婆罗门教改造成了印度教。公元前6世纪,在吠陀教诞生1000多年后,由释迦牟尼和筏驮摩那(大雄)几乎在同时分别创立了佛教和耆那教。2200年之后的16世纪,纳纳克创立了锡克教。但在佛教、耆那教、锡克教创立之初,人们并没有把它们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宗教,而是印度教的支派。这就说明,它们本来和印度教有着渊源关系。如果把印度教比作是一棵大树,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则是大树上长出的三股大枝,这些树枝逐步生长为独立的大树。
印度先后出现过两个文明。一个是公元前2300-前1750年的印度河文明,即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由印度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城市文明。这个文明的宗教特点不明显,且已经消失。另外一个就是由后来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创造的恒河文明,这个文明以印度教为标志,至今光辉灿烂,生机勃勃。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从西亚即现在的里海和黑海之间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地经伊朗进入印度,开始居住在恒河流域。雅利安人带来了以四大《吠陀经》为标志的吠陀教文明。吠陀教由雅利安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信仰多神,崇拜种种神话的自然力,大自然如日月星辰、云雨闪电、山河草木等都被幻化为神。认为在天、地、空三界里都有不同的神,还有抽象神如造一切神,原人等。但吠陀教还没有产生灵魂轮回的思想和信仰。公元前7世纪,吠陀教发展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的最大特点就是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奉创造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和毁灭之神湿婆为三大主神。把人分为以祭司为职业的婆罗门、以武士为职业的刹帝利、以农民和工商业者为职业的吠舍和以无技术劳动者组成的首陀罗四大种姓,另外还有战争中的俘虏、被开除出种姓的人和山野民构成的贱民。婆罗门教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解脱。到了公元8世纪,商羯罗把婆罗门改造成了现在的印度教。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它的主要经典有《吠陀经》、《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特别是书中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罗摩衍那》等。基本教义和婆罗门教相同。后来逐步形成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教派。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教教义的基础上创立了佛教。佛教继承了“生死轮回”说,抛弃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提出了“四谛”、“八正道”之说。和佛教几乎同时产生、由筏驮摩那创立的耆那教,继承了印度教的业报轮回、灵魂解脱的思想,加强了非暴力和苦行主义,反对印度教的吠陀权威和祭祀,提出了三条解脱的道路,奉《十二支》为经典。16世纪由纳纳克创立的耆那教,继承印度教的业报轮回思想,摒弃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同时摄取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因素,反对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等,奉《格兰特·沙哈卜》为主要经典。由此看来,佛教、耆那教都继承了印度教的最基本的“生死轮回”和不杀生的教义,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和多神论,再加上自己的宗教特色。锡克教基本上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混合物。尽管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力图废除种姓制,但从现在印度社会种姓还存在这个现实来看,种姓制数千年来扎根于印度社会,还深深地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民众中有着强大的思想基础,废除种姓制只不过是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的良好愿望而已。据统计,印度教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6%,锡克教教徒占2%,佛教教徒占0.6%,耆那教教徒占大约0.4%。仅从这一组比例数字就可以看出这几门宗教间的力量对比。印度教是印度社会理所当然的主流宗教。既然印度文化是一个宗教文化, ............

书籍插图:
书籍《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 - 插图1
书籍《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