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里的中国_变化中的中国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变化中的中国人
作者:[美国]E.A.罗斯
译者:何蕊
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速读中国
第二章 生命力旺盛的中国人
第三章 从容、稳重的民族气质
第四章 生存是个重要问题
第五章 工业发展现状
第六章 为禁止鸦片所作的努力
第七章 妇女地位的变化
第八章 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影响
第九章 西部的人文地理
第十章 教育的发展方向
译者序
本书作者E.A.罗斯是美国社会学家,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曾在中国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考察。当时正是辛亥革命前期,东西方文化在中国社会有着明显的冲突,作者正是以这种文化冲突为视角,试图客观地描述中国社会。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的状况。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人的体质与精神、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中国的环境、工业、禁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等。作者走访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对这些方面的观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由于作者是一位社会学家,因此其视角带有一定的专业性,他目光敏锐、老辣,对中国文化的特点抓得很准,可谓入木三分。不过本书所采用的语言风格,并非逻辑严密的理论叙述,而是采用随笔式行文,形象生动,文笔优美,毫无学究气,读起来并无枯燥感。
除了对当时中国的某些现象进行描述外,作者还对中国当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比较深刻的见解。比如环境恶化问题的根源以及救治办法;中西方人的体质差别及未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中国人的体质将发生的变化;中国工业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禁烟运动的成败所涉及的因素;中国妇女地位的状况;中国教育事业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描述和解析的时候,作者尽量让自己保持客观。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谁也没办法做到绝对的公正客观,本书作者在某些问题上,就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本书中的文字,始终带有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理解和关怀。
本书英文原著是在1911年发行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当初作者的那些预测,有些已经变为了现实,如中国工业问题、教育问题等;有些似乎正在朝其预测的方向发展,如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人的体质问题等。某些颇具中国特色的痼疾扎根于几千年的文化土壤,其转变还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
古语有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国人的角度来看自身,有时难免会因为自尊或自豪而失于偏颇。适当地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看自己,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作者所记述的虽然是一个多世纪前的人与事,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地方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
E.A.罗斯写的这本书,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作,对于塑造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起了极大的作用。在中国,这部著作受到重视是近年的事,目前已有多个译本。我们这个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对此前的中译本有所参考,以求奉献给读者的文字更完美。即便如此,文中仍然难免会有纰漏,还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前言
许多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西方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想了解中国人,只花上大半年时间去中国各地旅行、观光、采访,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只有长时间居住在中国,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人。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一位在中国待了三十年的高级工程师说:“我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反倒越来越不了解中国人了。”一位商人也有类似的困惑:“我原本以为,只要在中国待上一两年,就能成为半个‘中国通’,但中国人实在太难理解了。”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外国人试图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似乎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哪怕是一个在中国通商口岸居住多年的外国人,都很难有勇气写一些关于中国人的东西,更别说那些只是来中国旅行的游客了。情况也许没那么糟糕,因为在西方,也有一部分自信的家伙认为:中国人很容易了解。这些人熟知东西方人心理素质的差异,他们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只要对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了解,理解中国人就易如反掌了。如果不排除物质水平的高低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让一个西方人从小就生活在中国,他同样会拥有和中国人一样的文化习惯。
很多东方国家的人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觉得要在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达成畅快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东西方心理素质的差异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不过,一些专门从事东西方社会比较研究的学者,却对此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有文化方面的,如敬祖、父权制以及女性附庸状态;也有政治方面的,如闭关锁国、军事力量的减弱和“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总结出了诸多对于中国的认识。
E.A.罗斯
第一章 速读中国
在遥远而古老的东方,有一个和欧洲中世纪时期十分相似的国家,那就是中国。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修建了坚固的城门和高大的围墙,尽管历经风雨洗刷,这些城墙却没有丁点破损和残缺,其防御外敌的功能也丝毫不受影响。其中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则被中国的统治者——满族人,选作军队安营扎寨的国防要地,每当突发战事或者遇到外敌侵袭,满族人就进入这些城市,躲避灾难。
和坚不可摧的城墙相比,中国的街道则要逊色许多。中国城市的街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道路大都窄小不平,弯弯曲曲,脏兮兮的路面还时不时地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城市的公共交通具有鲜明的南北差异。在中国北部城市的街道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一种用骡子拉客的载人马车,满大街随处可见,它和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起形成了一派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但在盛产水稻的中国南方,情形却大不一样。骡子拉的马车几乎就看不到了,那里的人们用手推车来解决出行问题。不然,他们就干脆步行。但由于交通规则的缺失,城市街道几乎被商贩们侵占,通行十分困难。随便想象一下:在一条不到两米宽的道路上,充塞着商贩、货架、柜台以及一排排用篮子构成的货摊,还有手工艺人和他们的工具,将会是多么的拥挤和混乱!幸亏权威机构有一条为坐轿腾出通道的规定,否则,街道会变得更加拥挤和狭窄。不过,即便是这样,也难以改写旅行者心目中对中国的印象:街道拥挤不堪,城市人口众多,人口高度密集。但很少有游客真正科学地统计过中国城市的人口数量,他们在游 ............

书籍插图:
书籍《西方视野里的中国_变化中的中国人》 - 插图1
书籍《西方视野里的中国_变化中的中国人》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_变化中的中国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