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史通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诗歌史通论/赵敏俐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ISBN 978-7-02-009729-6
Ⅰ.①中…Ⅱ.①赵…Ⅲ.①诗歌史-中国Ⅳ.①I207.2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42258号
责任编辑 葛云波
装帧设计 肖 辉 赵 迪
责任印制 苏文强
出版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 100705
网 址 http://www.rw-cn.com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等
字 数 480千字
开 本 710×1000毫米 1/16
印 张 25.75 插页3
版 次 2013年3月北京第1版
印 次 2013年3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978-7-02-009729-6
定 价 78.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图书销售中心调换。电话:0106523359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2年3月
引言
绪论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诗歌史观
一、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与“诗言志”传统
二、中国诗歌的文化功能与诗人的社会责任
三、中国诗歌的形式之美与诗体的多样性
四、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诗歌的多民族特点
五、中国诗歌与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六、中国诗歌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本书撰写
第一章 中国诗歌的文化发轫与多元生成
一、先秦诗体的演变
二、诗歌与音乐的因缘
三、多种文化属性并存
四、艺术原型的多元生成
五、创作、传播主体和诗潮起落
第二章 汉代诗歌文体流变与文人产生的意义
一、歌诗、诵诗的区分与诗赋辨体
二、作者群体的分流和诗歌功能的改变
三、乐府歌诗的生成环境与生产特征
四、文人的出现与文人诗的开创意义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综论
一、诗歌史的断限及其传统建构
二、文人诗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社会文化背景与诗歌史的关系
四、乐府体与徒诗体的分合
第四章 以盛唐为标志的唐诗史模式
一、唐诗繁荣原因重述
二、唐诗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三、以盛唐为基准的描述策略
第五章 诗词并峙的又一诗史高峰
一、两宋高度繁荣的社会文明
二、宋代诗人独特的文化气质
三、宋人的诗学思想与审美理想
四、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
五、唐宋诗之别与唐宋诗之合
第六章 民族文化交融中的辽金元诗歌
一、面目生新的辽诗
二、流变中的金诗轨迹
三、文化汇流中的元诗
四、管窥金元词曲
第七章 明代诗歌总体格局与审美风格演变
一、明代诗歌的四大特征
二、元末诗坛与明诗发展之关系
三、复古诗歌流派的审美属性
四、性灵诗歌流派的审美品格
第八章 古典诗歌的结穴与现代诗歌的开端
一、清诗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诗歌史上的定位
三、不同凡响的开局
四、创作重心的转移
五、新旧两大潮流的交汇
第九章 现代中国的“新”诗运动
一、20世纪初中国的“新”诗运动
二、“新”诗求索的两个阶段
三、“新”诗运动的基本问题
第十章 深受政治环境影响的当代诗歌
一、与政治的无休止地纠缠
二、与传统审美习惯的冲撞
三、中国大陆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四、台湾、香港、澳门诗歌概观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鲜明特色
三、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四大版块
引言
2004年,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牵头,邀请国内数所高校的著名学者,共同申报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其最终成果,就是于2012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本人和吴思敬教授任主编的11卷本的《中国诗歌通史》。这部817万字的长篇巨制,从中华民族的诗歌源起一直叙述到20世纪结束,包容了汉民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诗歌史著作。这部书的写作,对于整个课题组成员来讲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写好这部著作,在8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召开了10次学术研讨会,就诗歌史写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认真而又详细的讨论。可以说,这部诗歌史的写作过程,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研究、学习、思考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其中,有我们对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的基本原则的讨论、有对各历史时段诗歌发展特征的重新认识、有对汉民族诗歌和其他各少数民族诗歌之间关系的思考,等等。这些,不仅成为我们撰写《中国诗歌通史》的指导思想,也构成了我们新的中国诗歌史观。因而,当这部通史完成之后,我们觉得,除了将上述想法落实到诗歌通史每卷的撰写过程之外,还有必要把这些想法集中展示给大家,一方面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这部诗歌通史的叙述线索,另一方面也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借此引发新世纪中国诗歌史观的讨论,以促进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有缘于此,当《中国诗歌通史》完成之后,我们又将《中国诗歌通史》总序和各卷绪论再做修改,汇为一编,作为一部独立的学术著作,拟名为“中国诗歌通史导论”,申报了2012年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评审专家,对本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有重要学术价值。不仅同意将其列入成果文库,并且就本书的修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我们重新考虑书名,以体现本书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学术旨趣。循名以责实,本书是在《中国诗歌通史》总序和各卷绪论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上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是在绪论中表述了我们的诗歌史观、对中国诗歌通史的整体观照,以及撰写《中国诗歌通史》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二是以下各章,按时代顺序对每一大的历史阶段的基本问题所进行的理论阐述。我们认真思考并接受了专家的意见,对书稿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并最终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诗歌史通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