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阴救度密法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1mb。
书籍内容:
中阴救度密法序(序一)
佛法之在西藏,自我宗喀巴大士降生以来,重整法幢,中兴显密,若事若理,性相互融,信解行证,次第不紊。
说者谓整个佛法,皆萃于西藏,非无故也。
吾华为佛教先进国,显法且不论;密法自唐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诸大祖师,先后来中土,弘扬金胎二部,宗风极盛。
七祖惠果知法运将衰,授日本沙门空海:五部灌顶大法,及金刚顶经等二百余卷,载于俱东。
嗣后更遭明季之禁制,智炬光沉,菩提道塞,而法统就湮矣!迨乎近顷,密乘稍稍崛起,复兴有望,然而门户主奴之见,或未尽泯也。
夫如来一代时教,显密并行,非可轩轾.显重理解,密重事修.密非显,无以探其旨趣;显非密,无以得其究竟,如车两轮,缺一且不举,况行远耶?!
衲尝留学西藏,见彼都比丘修学之历程,一取准于朗忍,朗忍即宗喀大士菩提道次第论也。
论以三学为基础,三士为摄行,次六度,次四摄,次止观,最后为密乘。
既通其业,然后博涉性相等学,故类能泊然于世间之利养,而成就者众。
及返观内地,旁瞬东瀛,乃不禁有感于藏东两密,皆后于我国,后来者竟居上,而先进者反多逊色焉。
观化庐张居士莲菩提,夙具大心,悲智双运者也。
既不以衲为无似,而殷然有所问法,今更于业务余晷,取达瓦桑杜格西英文本三种,译成华文,曰中阴救度密法、曰涅道大手印瑜伽法要、曰明行道六成就法。
之三者,皆藏中无上秘要,且中土未之前译,而转译于佛法未弘之欧西,再转译以供献于我邦人,宁非至可庆幸之事?!
试即此编而探讨之,若事若理,即密即显,圆融无疑,至于瑜伽心法,首重师承,直契本尊,当寻文自知,勿庸辞费云尔。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之十月 释超一序于无锡圆通寺
中阴救度密法序 (序二)
夫中阴者,正是已离此处,未至彼处,中间所受阴形。又曰中有;中间所有,故名中有。小乘或曰有中阴,或曰无中阴,大乘说不定,何也?
谓极善极恶之人,直至所至,则无中阴,余皆有之。总之,意识落谢之影子耳!
所谓意成身,或意生身也。据本分而言,离心意识者,盖离此也。学者果能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尘尘尔,刹刹尔,三心不可测。巍巍乎,荡荡乎,五眼岂能窥。到这里,有无不住,圣凡不立,名不得,状不得,不得不得。诸佛因之而圆证,菩萨因之而起修,祖师因之而悟入,众生因之而迷倒。妄想幽微,而为正报;妄想坚固,而成国土,沉没业海,漂流生死,无有了日,吁可悯也!
莲菩提居士,悲佛道之垂秋,惜大法之陵夷,发菩提心,将此中阴救度密法一书,由西藏流入西洋者,重译以归震旦。其书中,从一七、二七,乃至七七,不断导示,提醒亡者识神,使得著落。究竟不离实相,处处呼令识自本心。离开有喜乐忿怒等观境,已指示其未在心识以外。时时嘱念观世音,尤相应于无缘大慈悲主,诚哉度亡妙法也!
普愿法界有情,发起正信,依而行之,从性起修,全修在性,转识成智,返妄归真,同入般若波罗密多门,共证无上正等正觉道,而后可。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秋 沙市章华寺净月谨识
中阴救度密法序 (序三)
原夫一真法界,二仪未彰。清净本然,固无生佛之别;光明藏海,何有依正之分。此心不觉,三细之见相以立;能所对待,六粗之境界斯成。由是因果连绵,善恶昭揭,致阴阳有数,生灭无停。为万象之元造,作四生之先机,三界杂还,七趣纷纭。从此是非憎爱,人我冤亲。既失平等之念,焉知清净之心,业海茫茫,相续流转不息,幽关隐隐,究竟解脱何依?
唯我释伽世尊、能仁正觉,大慈大悲,救世救人,为此大事因缘以出现于世。权示相好严身而设化允宜,观众生根有利纯,示大教义有顿渐。普令有情,同归正觉,初中后善,方便无碍多门。有显有密,归元总是一路。然而返妄归真,转识成智,究竟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求免隔阴之迷,不失本来之面,则藏密中、中阴救度一法,洵径中径又径欤?!梵言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诸趣;中阴者,由趣之趣于其中间,某一期之意生幻执有情,亦有列之六趣外者。依密法言,成就菩提,有其三等:上焉者,克期取证;中焉者,命终升登;下焉者,中阴成就。因器利使,各由上师之得悉地者,察知根器,付以相当之修持对治法门。谨依师教如理思修,唯有成功,决无退缩,此之谓即身成佛。浅显言之,即一生成就之义也。夫在迷有情,轮转六道者,无非从缘进退,随业升沉,有感斯应。三弥底部论中所引佛所说偈有云:“生世乐欢喜、异世乐欣然;作福二处欢,自见其业净。此世业报尽,来世复应受;阴坏随业往,更受异阴身”又有云:“善恶二种业,是业人世造;是业是其物,自捉自随去。粗阴是恶业,细阴是善行;善恶二俱造,随捉逐业往。”又有云:“护根往善道,不护堕恶道。弃舍此人形,受天身具足。”
凡此皆勉人于生世舍恶修善,俾获异生福乐之果道而言。又有云:“如是正解脱,渡欲淤泥流,智者莫能测,得至无动乐。”
此则教人,超凡入圣之道。正解脱者,菩提般若也;无动乐者,摩诃涅也。凡夫久滞生死,惟以背觉合尘,所以背觉合尘者,舍离菩提般若,有以致之。而菩提般若,亦岂他人物哉?
怀宝行贫,自失自耳。一旦识心达本,当体知归,转识神为妙智,化灵性成光明,则又生死即涅,烦恼即菩提,固亦何有待于中阴境者乎?!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味哉言也。如其不然,本性未明,业识无主,自不免积月累年,起惑造业,死王骤至,临终颠倒惊惶,随妄境以牵流,依罪福而受报。一落中阴,昏迷冥暗,恐怖奔驰,如斯苦境,莫可言状。念念不忘,数定七七,形形相续,质比小儿。震旦度亡,有如系念幽戒等法,然尚未若此法,可互七七勿辍行之。种种导示,步步提撕,理擅般若,事尽业果,法良意美,利益存亡之能事毕矣。
张莲菩提居士者,好学深思,尤喜探求秘藏。其能得此藏密法宝流入西洋之英文佳译,固非彼个人庆幸,实为国中一般佛徒共同之福缘也。惟赖其谙习英文且娴佛学,由是乃得重译公布,法流普及,居士之功,懿欤伟矣!
虽然,得是篇者,须当精勤体认,深刻研究其第一义谛之容有言下未尽者,必如是,方可豁然贯通,打破牢关,不特当下跳出中阴,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阴救度密法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