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与实践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民生范畴诠释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现状分析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六、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形成背景
二、形成过程
三、理论关联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维度
二、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特点
三、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列宁的民生思想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民生思想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生思想的比较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比较
三、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比较
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求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价值审视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实践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价值
第七章 苏联的社会主义民生实践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特征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与民生建设的成就
三、苏联经济与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四、苏联民生问题的危害
第八章 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民生实践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的民生实践
一、毛泽东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二、邓小平的民生理论及实践
三、江泽民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四、胡锦涛的民生理论及其实践
五、21世纪中国的民生展望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实践的启示
一、必须重视普通大众的民生
二、必须着力加强民生工程的经济保障
三、必须加快推动民生工程的政治建设
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民生建设的主体作用
第十一章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民生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决方案
一、就业问题
二、教育问题
三、医疗问题
四、住房问题
五、社会保障问题
后记
序言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民生问题在我国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还是各级政府的施政方向,或是公众热议的诸多焦点,都离不开对于民生的关注和呼唤。
民生问题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原因有三:
其一,新的时代产生新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历来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民生问题关系到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是民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原本贫困的民生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改善却相对滞后。何况,民生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展度及其成因的复杂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同步性,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新的民生问题又会产生。改革开放之初,民生问题主要是城乡居民的衣食之忧,而今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进入了小康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求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住房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盾、收入是民生之源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成为民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些民生问题甚至还很严重,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负担让百姓不堪重负,贫富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等,自然就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其二,新世纪中国民众的主体意识觉醒。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民众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价值主体性、自主性、自觉性意识明显加强,由过去依赖国家、依赖单位,开始转向个人责任的回归,从因循守旧与思想僵化走向与时俱进与创新,从过去强调每一个人做被动的保守的螺丝钉,开始要求每一个人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竞争,从单一的道德价值观走向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等等。相应的,民众的平等意识、权益意识也不断增强,追求公平、公正、和谐、幸福,要求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信念日益强烈。“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1]
,这逐渐成为民众的共识和共同价值取向。因此,民众对于关系自己最直接利益的民生问题,自然会给予强烈的关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及其他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向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表达自己的主观诉求。
其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也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密切相关。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是政权兴亡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明君和先贤看到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把“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仅仅是停留在工具理性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官本位的文化积淀异常深厚。官重民轻,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不争的事实。民众的需求和利益、民生问题的解决,仅仅是作为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与统治的手段、工具而加以考虑。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较之于传统文化有质的飞跃,上升到了价值理性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将之发展提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改善民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遗憾的是由于“文革”等政治动乱和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国家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也并不很大。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依然是共同贫困的局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与实践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