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论丛: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现代中国的再阐释/许纪霖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知识分子论丛.第12辑)
ISBN 978-7-208-12439-4
Ⅰ.①何… Ⅱ.①许… Ⅲ.①思想史 -研究-中国现代 Ⅳ.①B2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49650号
书名:何谓现代,谁之中国?:现代中国的再阐释
作  者:许纪霖 刘 擎
责任编辑:贾忠贤
转  码:南通众览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ISBN:978-7-208-12439-4/D.2523
本书版权,为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所有,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进行编辑、翻印、仿制或节录。
豆瓣小站:世纪文景  新浪微博:@世纪文景
微信号:shijiwenjing2002
发邮件至wenjingduzhe@126.com订阅文景每月书情
目录
现代中国的再阐释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重读西洋汉典:从列文森的《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谈起
对话:从民族到国家
批判语境主义视野下的现代中国
在“古今交缠”中理解现代中国
对话:从传统到现代
思想史研究的传统与方法
思想史研究方法经验谈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
现场:革命、文人与国家理性
革命、文人与国家理性论纲:重读托克维尔
对话:革命、立宪与国家理性——首届现代中国与世界深度论坛对话实录
中国思想史研究
论社会契约论的起源和演变7
宽容与自由主义39
“献身的热望”:以陈独秀的“宗教感”为主题的一项考察
民初代议制危机与贤人政治论的展开133——以张东荪为中心的考察
西方思想选译
从“匪夷所思的一纸宣言”到“六十亿人的‘十诫’”?192——解析《世界人权宣言》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智识生活的文化:城市与专业278
现代中国的再阐释
在全球的中国研究日趋碎片化、微观化的今天,有关中国研究的宏大叙事需求又重新浮现出来。以往中国研究的各种范式,从冲击—反应论、传统/现代二元论帝国主义论到中国中心观,都面临各自的困境和挑战,那么,未来的中国研究是否需要新的范式?如何在全球现代性的视野中重新理解中国,“现代”与“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2013年6月25—26日,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东亚研究院在上海联合举办了“现代中国的再阐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A&M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中国台湾“中研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研讨什么是“现代中国”,如何理解“现代性”与“中国性”。与会者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对“现代中国”的新理解,并就现代与中国的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限于篇幅,这里选刊四位学者的主题发言以及相关讨论。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许纪霖:
什么是现代中国?这个问题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非常空洞的问题。因为现在中国史学界关于现代中国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我称之为“碎片化”的现象。也就是说,过去各种各样的宏大叙事趋于消解,大家的研究都在自己个别的微观领域来进行。今天中国的史学界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恰恰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在微观领域有很多突破,但是宏观背景却一片模糊。好比说,各自提供了一棵棵很好的树,甚至是一片很好的树叶,但对于那片森林,认识却是非常模糊的。每位学者都在自己的局部下棋,缺乏大局感和全局感。在这个意义上,什么是现代中国,这一被认为是过于宏观和空疏的大问题,需要再次提出来引起我们的思考。任何一个微观的研究,都要借助某种宏观的知识背景,即使不研究宏观问题,也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于某一个或几个理论预设或者框架背景;而任何一个微观领域的研究,其真实的意义也只能放在宏观的知识背景里面才能获得理解。
中国研究的四种模式
关于“什么是现代中国”,过去存在着四种不同模式的理解。第一个模式首先是费正清提出来的冲击—反应论,把现代中国理解为由西方的冲击而产生的回应。第二个是列文森的传统与现代模式,这个模式到今天还有巨大的影响,甚至某种意义上在大陆史学界还是主流,把现代中国看成是怎么克服传统、走向普遍的现代性的历史过程。第三种模式,柯文把它概括为帝国主义论,在中国史学界过去更多地体现为革命高潮论,把现代中国的历史视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革命,最后取得胜利的历史。第四个可以称之为中国中心观,这是柯文最早提出来的,试图跳出欧洲中心论的框架,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出发来理解现代中国;在日本和韩国,不少学者也试图超越西方的视野,提出东亚现代性,认为东亚现代性的发生与发展同欧洲完全不一样,有自身的脉络和历史渊源。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是1840年以后的事,而是从宋代以后就有一个缓慢的、自身演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史学界也出现了中国(历史)特殊论的观点,而且开始逐渐变得主流。
虽然现在许多现代中国研究的学者拒绝谈宏观问题,但谈也好,不谈也好,它总是在那里,只是你不自觉而已。所以,我认为对“何谓现代中国”需要反思,从而获得一个“背景性的自觉”,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微观研究。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已有的四种模式进行反思。对现代中国的阐述,不是重新开天辟地另搞一套,而是从原有的四种模式再出发,再阐释。
谁之中国?
我们先来看什么叫中国。过去关于研究中国的各种模式里面,中国似乎是一个自明性的概念,但是在今天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一个整体的中国似乎已经消解了,似乎难以言说。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各自不同的中国想象存在,特别是在中国史学界,这二十年来出现一个潮流,就是政治、外交、思想史的衰落和社会文化史的兴起。政治、外交和思想史是在国家的整体层面作研究,所以它有一个整体中国的想象;这些年由于受到年鉴学派的影响,整个研究的眼光下移,开始从那些长时段的社会文化来思考和研究中国。所以,区域史的崛起、城市史的崛起,开始把某个城市、若干的区域,乃至某个乡村作为研究中国的对象。这 ............

书籍插图:
书籍《知识分子论丛: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 插图1
书籍《知识分子论丛: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知识分子论丛: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