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4.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十一五”国家图书重大工程出版规划
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远见丛书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Chinese Urban Space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471042)成果]
张京祥 罗震东 何建颐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内 容 提 要
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化战略研究”(05JZD0003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体制转型背景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40471042)两项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转型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政治与城市研究等学术界的一个国际化语境,而中国的发展转型更是国际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作为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空间投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巨大的体制转型过程中发生着激烈的变迁和重组。本书从体制转型这一视角出发,运用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经济社会体制转型、城市政府角色与治理转变、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变迁等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巨大影响,并探讨了中国城市空间持续重构的过程与基本方向。书中所引介的文献资料与观点反映了国际、国内城市研究界对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最新动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中国城市发展、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研究的人员阅读和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张京祥等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远见丛书)
ISBN 978-7-5641-0733-8
Ⅰ.体… Ⅱ.张… Ⅲ.城市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中国 Ⅳ.F299.2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060750号
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南京四牌楼2号 邮编210096)
出版人:江 汉
新华书店经销 扬州鑫华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00mm×1000mm 1/16 印张:15.5 字数:252千字
2007年4月第1版 2007年4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641-0733-8/TU·107
印数:1~3000册  定价:29.00元
(凡因印装质量问题,可直接向读者服务部调换。电话:025—83792328)
总 序——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论
[1]

:“人与自然和谐为本”
[2]

的生态家园
城市社会学家卡斯特尔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曾说过,“空间是个时间的切面”。
[3]

城市是空间要素的整合体,城市的任何发展无不是对空间关系的整合。城市空间整合的优劣与否,取决于社会整体空间理念的选择与整合能力,而这种选择与整合是社会群体主观价值的实践过程,社会精英群体在实现这一目标时的科学性选择行为、选择能力和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性、能动性及人文精神的指向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整合的优质性。因此,也可说城市空间形态在表现地域性的同时,更表现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和哲学价值观。在芒福德的眼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显示的那种质量……是充满生气的城市”,是人类城市空间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类型;
[4]

传统的棋盘型城市格局加之九脊歇山的建筑形态、四合院的空间组合加上天人合一的庭院式园林,构成一幅完整的中华文化城市形态的结构空间,具有强烈的识别性、民族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属性;以几何图形为特质的建筑、廊柱文化的运用、宗教建筑空间与向往天国的城市轮廓,构建了西方传统城市空间的体系和样态。纵观世界各国,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组合,这种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组合,展示着包括国家政治、价值取向、民族传统、时代主张等各要素在内,形成了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城市体系。但是,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性城市”、“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正在席卷世界各地的城市,城市形态和空间组合正在趋同化,上海与纽约的空间样态正在相似,深圳与西方世界的城市正在雷同。北京、南京、西安这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正在以现代化整合关系,表现着同一的文化样态,这种发展潮流正如一把双刃剑,既表现为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和进步,同时,也表现为民族性、地方性和多样化的城市形态正在丧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城市全球化的挑战,欧洲和日本在保护本土化城市形态方面,曾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日本奈良和京都的城市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本土化城市形态的参照系。因此,在当代中国城市高速变迁的过程中,提出中国城市形成的本土化主张,既是保护城市形态的民族特色需要,也是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有效保护民族性的城市形态和“城市文化资本”
[5]

,进而构建中国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力的需要。
一、城市历史感知与文化价值——城市形态本土化的丧失与挑战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开,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正朝着工业社会和市民社会走近,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的论证,说明着传统农业社会解体的社会变迁与解体过程。
[6]
蓦然回首,人类城市的文明已经走过了八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一直在试图理解人类自己创造的城市,300万年的人类史,95%以上的时间里是在没有城市的条件下度过的,人类为什么要走进城市?这仅仅是一种生活样态,还是人类原始本能的再现?当传统农业提供了人类定居的可能后,城市生活就以自己的特有方式与传统的乡村割裂开来。但是在汪洋大海般的农业社会中,城市是自然属性的附庸,城墙围起来的空间,仍然是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工业化伴随城市化创造了规模性生产,并衍生出新的大规模生产组织形式时,城市成为人类社会的加速器,并以“第二自然”要素组成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隔离着人与自然的接触和融合;当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结构性增长时,城市则成为人类社会地域生产力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当现代技术创造了汽车生活、网络社区、虚拟社区,推动着发达城市正在走进后工业时代,新的生活方式孕育着一个多元化的城市社会——新的群体、新的职业、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观念成为现代城市社会变迁 ............

书籍插图:
书籍《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 插图1
书籍《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