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性吸纳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言 随着第三波民主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展,民主化逐渐成为西方政治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论题。作为新出现的代表性学派,民主转型学在对结构性因素的批评基础上,以精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来分析民主转型过程,主要用精英间的互动行为来区分不同的转型模式,并提出转型模式与转型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但这一分析路径明显忽略了精英在选择中所依据的自身和与其他派别相对比的力量基础,因而难以回答精英在转型过程中为何会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更遑论解释不同精英派别的力量对比与变化是由什么因素所引起。笔者提出体制性吸纳理论来分析“二战”后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以弥补转型学派的不足,并试图提出对政治转型更恰当的解释。 体制性吸纳是通过影响精英派别力量从而作用于政治转型,根据在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能力上的差别,体制性吸纳可分为四种类型,各个类型对支持体制派别和反对派别的力量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体制性吸纳能力越强,相比于支持体制派别,反对派别的力量越小或增长缓慢;反之,反对派别力量越大或发展迅速。体制性吸纳对政治转型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体制性吸纳所形成的精英派别力量会引发体制崩溃或促进体制的维持;其次,精英根据相互间的力量对比以形成各种转型模式,如果体制外的反对派精英占据上风,转型会以决裂模式进行,当反对派主要存在于体制内且在力量上大过其他派别,强加模式往往会发生,若是体制外的反对派无法独力进行转型,并且和体制内精英有谈判和沟通的渠道,新的政治体制就会通过交易模式建立。 “二战”之后,在东亚国家中发生了多种路径和类型的政治转型,包括从威权到民主、从民主到威权以及民主和威权之间的交替,本研究则以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类型的代表国家——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作为分析案例,通过比较的方法来验证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关系中的10个理论命题,以揭示体制性吸纳对于政治转型的作用。 本书的章节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介绍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笔者将“二战”后的东亚政治转型分为三类,并以转型路径的不同选出三个国家进行案例与比较研究,提出“体制性吸纳”的概念,将结构与行动者结合,探讨该变量对政治转型的影响,弥补现有理论的不足,并提出关于政治转型的新解释。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梳理学界对政治转型进行解释的主要观点,明确其解释视角从结构性视角到行动者视角的发展脉络,而在以政治精英的行为与策略为关键因素的民主转型学中,忽视了精英派别间力量对比变化对转型过程的影响,在论述民主转型学的缺陷和引入影响精英力量变化的精英和解理论和精英吸纳理论中,建立笔者所欲提出的关于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理论的基础。 第三章提出研究框架:对精英的体制性吸纳能力、精英力量的变化与政治转型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体制性吸纳与精英力量变化、体制的维持和崩溃、转型模式等变量关系的理论命题。按照体制性吸纳能力在正向吸纳与阻止反向吸纳上的差别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影响精英派别力量对比的变化,从而导致体制的维持或崩溃,并且会形成转型过程中的不同模式。在其中,体制性吸纳是主要的自变量,政治转型为因变量,精英力量是联系二者的中介变量,这三者的构成对东亚国家政治转型比较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对韩国的转型案例进行分析,韩国是从威权到民主的转型类型。威权体制经历了李承晚、朴正熙与全斗焕三任统治者,中间有两次短暂的中断,李承晚政权被社会运动推翻,朴正熙遭到刺杀,但威权体制很快又得以恢复。威权体制的正向吸纳能力较弱,反向吸纳能力较强,反对派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由议会斗争转向体制外运动,其力量逐渐增长,在不断的抗议运动冲击下,威权体制维持成本持续上升,促使体制内部的改革派与反对派以交易的模式进行民主转型。 第五章对新加坡的转型案例进行分析,新加坡是从民主到威权的转型类型。在自治时期,新加坡就已经开始施行议会制的民主体制,在1959年后取得独立,人民行动党赢得大选,此后,李光耀通过《内部安全法》动用强力手段打击反对党,建立起一党独大的威权体制。在民主体制下,虽然各党派大都以选举来竞争政治权力,但由于《内部安全法》的存在,难以阻止执政党破坏民主体制的行为,因此其阻止反向吸纳能力较弱。新加坡的威权体制具有较强的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的能力,威权体制自从1968年正式建立后,一直持续至今。 第六章对菲律宾的转型案例进行分析,菲律宾是威权与民主的交替类型。1946年独立后,便仿效美国建立了总统制的美式民主政体,由国民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但政治精英却主要依照建立在家族基础上的庇护者与扈从者之间的支持与回报关系来竞争权力,马科斯成为独立后第一位获得连任的总统,通过家族扩展关系掌握了军队、政府和菲律宾的经济,利用宪法中的“总统额外权力条款”实施了“军管法”,建立了个人独裁的威权政体。由于其在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上的能力都较弱,反对派的力量迅速增强,在军队叛乱和人民力量运动的双重打击下,威权体制崩溃,菲律宾以决裂模式进行了民主转型。 第七章是结论部分,对韩国、新加坡与菲律宾政治转型的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体制性吸纳与精英派别力量变化以及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的相关关系,并比较替代性解释与体制性吸纳在政治转型分析中的解释能力,讨论体制性吸纳理论的优势和限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解释对象:“二战”后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 第二节 研究视角:政治转型中的精英和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 第二章 解释政治转型 第一节 解释视角的转变:从结构到行动者 第二节 转型次序与转型模式 第三节 结构性因素、精英与政治体制的维持和崩溃 第三章 分析框架: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体制性吸纳、精英力量与政治转型 第四章 韩国:从威权到民主 第一节 “二战”以来韩国政治转型的历程 第二节 体制性吸纳与韩国精英派别力量的变化 第三节 体制性吸纳与韩国政治转型 第五章 新加坡:从民主到威权和威权政治的维持 第一节 “二战 ............

书籍插图:
书籍《体制性吸纳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 - 插图1
书籍《体制性吸纳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体制性吸纳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