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后“9·11”时代的意识形态批判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
——后“9·11”时代的意识形态批判
吴冠军 著
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吴冠军
197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当过专栏作家、个人网站站长,以及由风险资金建立的大型商业网络公司首席执行官。曾长期兼任学术网站《世纪中国》编辑、“世纪沙龙”论坛版主。现为澳大利亚墨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博士候选人。
1996年开始发表文章,著有《多元的现代性:从“9·11”灾难到汪晖“中国的现代性”论说》。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与精神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无学科”的哲学实践,打破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神学、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女性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电影研究等等“学科”界线,打破高级文化(如学术研究)与低俗文化(如大众流行)的意识形态区划。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当下”的介入性与越界性的批判实践。这一批判性的介入不仅是对我们时代的症状之分析,其本身便是这样一个努力:使现实世界的平滑运行中断,使它呈现出症状。在今天的“帝国”(符号性的全球秩序)中,作者意图通过此书“让我们从现实中醒来”。
赞语
吴冠军所采用的分析路径是独特的,而他所开启的思考空间则是令人兴奋的。
——陶东风
吴冠军的这本文集,是当下甚少见到的一部“无学科”的文集。它不仅旨在打破各学科的界限,揭示和批判“跨学科”实践背后的学科本质主义,而且还旨在摧毁雅文化与俗文化的意识形态界分。更为紧要的是,吴冠军的批判性努力乃是要终止当下社会中的虚假“快乐”,进而使人们直面周遭的真实痛苦。
——邓正来
充满想像力的时代需要充满想像力的批判;而吴冠军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他不仅有想像,而且有理想。
——童世骏
本书是一个“无学科”的哲学实践,打破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神学、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女性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电影研究等等“学科”界限,打破高级文化(如学术研究)与低俗文化(如大众流行)的意识形态区划。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当下”的介入性实践,一个越界性与自反性的批判实践。这一批判性介入不仅是对我们时代的症状之分析,其本身便是这样一个努力: 使现实世界的平滑运行中断,使它呈现出症状。在今天的“帝国”(符号性的全球秩序)中,这本书旨在“让我们从现实中醒来”。
吴冠军,现为澳大利亚墨纳什大学博士候选人
代序: 这个谜语太黄色
代序: 这个谜语太黄色——我们怎样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反思
在上海过年期间,不少朋友与亲戚,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哲学家会有些什么样深刻的思考?有一位朋友更是直接问我: 我现在在喝咖啡,你能说出些什么哲学道道来?结果超出他想像的是,我说了足足45分钟。他所无法想像的是,竟真能从喝咖啡这个日常行为出发,讨论出那么多的问题来。而这些问题竟都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在接触、却从不曾真正“接触”过的问题。今天先不说喝咖啡这个“长”反思,而讲一个“短”反思,以此来向读者诸君展示这样一个关键要点: 苏格拉底(Socrates)当年所开创的那作为生活样式(lifestyle)的哲学,并非是今天我们所普遍理解的那种作为一门“专业”的哲学。
目录
《猜谜》: 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痛:“黄色”母亲和中国阐释学学者
“谜底”: 过度信息里的惊骇
政治: 从清朝文字狱到当代“9·11”
抉择: 做个经济人,还是哲人
“现实”中的万象
从咖啡到战争
喝咖啡的欲望
“色情制造业”的秘密
“我爱你,但正因此,我必须拒绝你”
普遍人权的核心:“我们都是色情片主角”
“Ask for more!”
今天,你“革命”了吗?
21世纪的“百事可乐”超级大国
附语: 今天的意识形态批判
世界的黑夜——从“9·11”的纽约到“7·7”的伦敦
我们时代的症状: 恐怖
再谈“恐怖”与“精神分析”
Nationalism? No, Thanks!
“圣诞”时节谈信仰
怀着信念过圣诞
当规范遭遇到“例外”之后
“粉黛滔滔皆假面”
我们因权利而不凡
谁说你有权利?它在哪里?
没有清单,只有创造
让我们积极生活
让我们从现实中醒来
做爱?少来这一套
病中谈性
病中说爱病
谈谈乱伦
“女人并不存在”
国际妇女节的变态核心
女人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何以谈论女性?
何谓“真实的女人”?
“妇女节”的陷阱
所谓“男女平等”
“性自由”的圈套
“性骚扰”的背后
批判的视界
有一个叫“中国思想界”的地方
汪晖的“鬼话”
邓正来的两张面孔
刘擎的“声东击西”与“施特劳斯之局”
“阅读西方”: 为何又要“重新”?
“博客”时代,还是“狂客”时代?
“歪视”: 从“西洋伪书”到“中国盛世”
“太阳底下”无法想象的全新开端
结语: 自我反思性的批判实践
用“中国的视野”去读“西方本身的脉络”,何如?
没有身体的器官
恐怖的“知识”
灾难的去灾难化
未知死,焉知生?
作为“幻想”的批判性,或知识分子的团结
除却真诚性,我们还剩什么?
“派系区划”,或知识分子的团结
批判·内在批判·外在批判
结语
答友人问
“疯子(们)”的后花园
徘徊于“天才”与“疯人”之间
他,还是那个纳什
“疯狂”是如何变成“美丽心灵”的?
疯狂: 作品的阙如
反思文明社会的“阿基米德支点”
“自恋”
专业
快感
启蒙
真实
呢喃
死亡
学术思想与私人生活
症状: 从例外到普遍
意识形态与自我指涉
激进左翼在中国
柏拉图主义理念论?No, Thanks!
遭遇上海女孩
跋 “不,谢谢!”
《猜谜》: 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我们先从这段反思的起点处讲起,那是一个发生在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该故事本身,是我刚刚在我父亲的“博客”上读到的他的一篇网络日记(这篇日记题为《猜谜》): 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邻位坐了一对母女。母亲30岁左右,很漂亮;女儿五六岁,继承了妈妈的基因,长得又漂亮又可爱,引起周围好多乘客的注意。她们在亲热地交谈着……
小女孩忽然对妈妈说:“妈妈,囡囡给你猜一个谜语好吗?”
“好啊,囡囡讲。”
“上边毛,下边毛,晚上睡觉毛对(毛)……”毛字还没出口,女孩的嘴就被妈妈捂住,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后“9·11”时代的意识形态批判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