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孙歌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ISBN 978-7-313-14819-3
Ⅰ.①思… Ⅱ.①孙… Ⅲ.①思想史–研究–日本–现代②思想史–研究-中国 Ⅳ.①B313.5②B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78063号
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
著 者:孙 歌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地 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邮政编码:200030
电 话:021-64071208
出版
人:郑益慧
印 制:上海盛通时代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880 mm×1230 mm 1/32
印 张:11.5
字 数:251千字
版 次:2017年7月第1版
印 次:2017年7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313-14819-3/B
定 价:58.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告读
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21-37910000×8050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讨论思想史认识论的书:第一部讨论了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结构,特别是他在经验研究中折射出来的原理性假说;第二部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在日本的昭和史论争。本书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如何破除静态的知识感觉,建立把握动态过程的认识论课题。在形而下层面建立多元的普遍性,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相似性进入差异,并进而在差异状态中理解差异。为此,不仅需要哲学认识论的翻转,而且需要对经验的重新认知。破除旧形而上学的干扰,把世界视为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这个恩格斯留下的思想课题,通过对形而下之理的探讨激发出新的理论能量。
序
在形而下层面结构原理
这是一本违反常识的书。构成本书的两个部分,原本可以分别独立成书,它们分别处理两个不相关联的个案,彼此之间在资料和论述对象方面并无直接关系:第一部讨论日本的中国思想史家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基本结构,并以此为媒介探讨重新认识中国的可能性;第二部讨论日本学界20世纪50年代的一场论争,并以此为媒介探讨历史书写的基本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问题。事实上,本书的日文版就将作为两本单独的著述出版,而本书的第一部承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慷慨允诺,也已经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单独出版中文繁体字版。
但是,我仍然希望进行一种有勇无谋的尝试,把这两个可以独立成书的论题组合成一个更大的结构,让它们承担更多的功能。
关于思想史的认识论问题,学界并不缺少抽象的学理论述;但是,任何抽象的论述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向经验研究开放。事实上,正如哲学教人思考却不提供面对具体经验的分析工具一样,抽象层面的认识论不经过必要的转换,无法直接承担具体分析的责任。我们经常看到抽象层面上的严整论述被原样照搬到具体分析中去的失败尝试——学院里常常看到初学者们把各种流行理论的结论套用到经验分析中去,不言而喻,这种知识生产几乎没有什么创造性功能可言。更常看到的是,人们不假思索地把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截然分为两个门类,让它们井水不犯河水。这个区分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让理论脱离经验任其天马行空,于是,大理论和大叙事面临空泛和似是而非的危险,而经验研究则往往失之于就事论事,依靠直观的常识处理材料。
抽象的理论生产和具体的经验研究,作为两种不同的知识方式,各自有它们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毫无交集。平心而论,把理论和经验对立起来,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在现实的知识生产中,这种二元对立不仅是虚假的,而且是有害的。不即物的理论容易变成逻辑游戏,没有理论想象力的经验研究仅止于追随直观表象。对于这两者而言,恐怕创造性的发现是有难度的吧。有质量的知识积累需要理论想象力与现实经验的交汇融合,这是一种把现实的复杂能量注入理论,把理论的穿透力导入经验的双向过程。那些可以对我们的判断力有所帮助的理论思考,那些能把直观表象背后的深厚内涵揭示出来的经验分析,永远是同一个思维过程的两个重要的部分,说它们是“两个”,仅仅是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分,实际上,它们在思考中通常交错在一起,难分彼此。至于最后是以抽象的理论形式还是以具体的经验研究来呈现这个思维过程,那不过是研究者选择的形式而已。
在理论中感觉,在经验中思考,这意味着需要调整我们对于知识与思想的既定想象。这个调整的起点在于打破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这两种知识生产方式对立起来的二元思维,让这二者成为浑然一体的思维过程;从这个起点推进,接下去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普遍性的问题。在今天的知识界,普遍性就是从无数个别性中抽象出来的命题,它要求众多个别性舍弃自己的特殊状态,提供那些可以被整合的要素,通过抽象过程,产生相对自足的理论命题,并反过来应用于众多个别性的解释。之所以理论与经验被对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对普遍性的通行感觉方式有关。今天,这个未被质疑过的普遍性感觉虽然已经在少数敏锐的哲学家中受到了质疑,并被视为多种普遍性中最为初步的一种,
(1)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即使在理论上承认抽象出同质性(即共通性)的普遍性生产是比较简单的认知方式,不应该赋予其绝对的价值,也很难真正在知识习惯中把这种根深蒂固的知识感觉相对化。事实上,改变论述很容易,改变知识感觉的习惯本身,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的那样:在口头上改变论述很容易,而把口头上承认了的论述运用于具体的研究领域却远为艰难。恩格斯要改变的知识习惯是旧形而上学:它认为世界是一成不变的事物
的集合体,而新的知识习惯即唯物辩证法,则认为世界是过程
的集合体。
(2)
恩格斯所警惕的知识习惯的稳固性,也同样存在于对于普遍性的感觉之中——追根寻源,把单一的共通性抽象出来并使其绝对化的知识生产方式,正是恩格斯当年所批判的旧形而上学。
平心而论,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所批判的旧形而上学,在今天的学界依然是主导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固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