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作 者:王汎森
责任编辑:陈 甜
目录
版权信息
“大学堂顶尖学者丛书”总序
序
第一章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第二章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第三章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
第四章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
第六章 时间感、历史观、思想与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
第七章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第八章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第九章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第十章 人的消失?!——兼论20世纪史学中“非个人性历史力量”
附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出版后记
[更多免费资源尽在haobook.org]
“大学堂顶尖学者丛书”总序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北京大学素有广延名师、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其中不乏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学术大师。在北大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许多卓有影响的学术和思想名家,包括杜威、罗素、杜里舒、泰戈尔、詹明信、德里达等,借助北大的讲台传递他们的思想,也获益于与北大学人的对话,留下许多中外学术交流的佳话。
知识改变世界,人才创造未来。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交流变得空前活跃。伴随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的加快,北大师生与世界前沿学术展开对话的愿望日益迫切。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和资源,积极搭建国际化的学术平台,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或论坛,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使人才的引进与汇聚,成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助推器。而设立于2012年的“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以下简称“大学堂”计划),就居于北大多层次引智体系的顶端。北大设立这一项目的初衷,旨在吸引和汇聚一批世界顶尖学者,提升北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从根本上增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竞争力。项目发展至今,已经邀请到超过40位成就卓著、具有世界声誉的杰出学者,为他们提供在北京大学发表其前沿学术成果、并与北大师生深度交流的机会。受“大学堂”计划之邀来访的学者中,既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图灵奖获得者,也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性学者,体现了北大一如既往地兼容并包的精神,也反映了北大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地位与水平。他们的到访,所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教导,更有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为整体教学氛围注入新元素与新活力,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当今世界,人才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高等教育对于高水平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此意义上,“大学堂”计划汇聚全球的学术名家与大师于北大,对于加快推进北大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将继续推动“大学堂”计划的深入发展,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才集聚、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现在,经由北大国际合作部与北大出版社的策划与推动,学者们的讲学成果将在“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丛书的框架下,陆续整理、结集出版。放眼世界,高端讲座项目与优质出版资源的携手,使学者的思想得以行之久远,惠及大众,这是一流大学之通例。值此北京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推出这样这样一套丛书,希望能够记录下北大迈向世界一流学府过程中的坚实脚印,也留下一批经典作品,树立起一流学术的标杆。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平
北京大学校长 林建华
王汎森
序
在进入正文前,我要先提几点可能的疑问:我是不是在为中国没有发展出抽象的哲学思维辩护?是不是倾向于将思想化约为生活?是不是在宣扬一种唯与生活发生关系的思想才有价值的想法?是不是认为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没有价值,不必用心研究?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个人高度重视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像希腊以来的那种抽象的思维。诚如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所说的:“思想作为行动才是积极的,思想既不是对实在的模仿,也不是装实在的容器”;同时他也强调“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职能”。
[1]
那么如果想了解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实际的样态,则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种方式”。至于本书的标题之所以仅取前者(“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只是为求简洁方便而已。而不管哪一面,我所讨论的都只是对传统思想史视野的一种扩大,而不是对思想史工作的取代。
将近二十年前,我在《思想史与生活史的交界》一文中,便提到对“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这两者之间往复交织,宛如“风”般来回往复的现象的兴趣。但当时的想象相对比较简单,后来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宇宙如网”的意象经常出现在我脑海中。此处所谓的“生活”,包括的范围比较宽,其中当然也包括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而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生活”这个面相,是因为即使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我所侧重的也还是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层面。
一
在近代中国史学中,“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之所以被忽略,可能与西方“哲学”观念的传入有关。“哲学”高踞学问的宝座之后,人们有意无意之间认为,要经过几度从生活世界抽离之后的哲学,才是最高的真理。但如果我们想了解历史的发展,则仅注意历朝各代比较抽象的哲学,往往又未必能解释历史的真正变动。本书所关心的是“intellection”,是广义的思想活动,是一切“思”之事物,是思想如微血管般遍布整个社会的现象。它们最初可能是来自一些具有高度原创性、概念性的哲学思想,但是它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像血液在微血管中流通,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现象。
对于了解传统中国的历史而言,“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似乎是难以回避的面相。而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