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一个华北荆编专业村的考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3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一个华北荆编专业村的考察/蔡磊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
ISBN 978-7-5161-6489-1
Ⅰ.①劳… Ⅱ.①蔡… Ⅲ.①农村—手工业—研究—中国 Ⅳ.①F32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53876号
出版人 赵剑英
责任编辑 姜阿平
责任校对 董晓月
责任印制 张雪娇
数字编辑 周晏
出版
社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 100720
网址 http://www.csspw.cn
发行部 010-84083685
门市部 010-84029450
经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装订 廊坊市广阳区广增装订厂
版次 2015年8月第1版
印次 2015年8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1000 1/16
印张 12
插页 2
字数 240千字
纸书定价 46.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营销中心联系调换
电话:010-8408368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本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手工业与村落共同体——近代以来房山沿村荆条编织业考察”(11YJC840002)的经费资助。
本研究获得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团队——城市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团队(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经费资助。
本研究获得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
拆迁前的沿村大街
村庙一角
刚浇过冻水的麦田
背背筐上地的妇女
新婚礼物
新年树上贴的“福”字
清明上坟的供品
割荆条
河沟里浸泡的荆条
路边晾晒的荆条
筐锔
编筐的老人
筛筐
岔子
荆条篮子
杂货店售卖的背筐
集市上卖筐
热闹的长沟集市
沿村新区锻炼的村民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梳理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沿村荆编业
一 沿村概况
二 传统农耕生活
三 沿村荆编业的兴起
第三章 日常生活、共同体与手工技艺传习
一 荆编生计的选择
二 荆编技艺的传习方式和特点
三 技艺传习中的村落共同体意识
第四章 手工业生产中的合作与村落认同
一 荆编的生产过程
二 民国时期至人民公社成立前夕的生产合作与村落认同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合作与村落认同
四 改革开放后的生产合作与村落认同
第五章 荆编销售和村落外的世界
一 荆编品的销售方式
二 村落外的熟人社会
三 超村落的信仰
四 交往中的地方感
第六章 基层市场中的村落共同体
一 房山基层市场与村落特色生计
二 集市交易中的村落共同体意识
第七章 结论
一 乡村手工业与村落共同体
二 村落劳作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村落共同体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共同体类型,它以土地的私人占有为基础、以村落共有的水利设施为补充,在共同体中形成了关于耕地、耕作和用水等共同体规则,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生活规范。在村落生活中,村民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了超越个别利益、在生命意义上的相互认同感。
[1]
然而,伴随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共同体发生了剧烈变迁。村落共同体成员大批涌向城市,日渐离土离乡,他们之间的纽带变得松弛;大量村落被兼并或拆迁,共同体边界开始模糊,当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日益纳入市场,原有共同体的道德和规范在经济利益冲击下日渐丧失。村落共同体究竟该何去何从?是日渐面临衰落、解体还是走向转型和新生?在此历史转轨之时,重新审视中国村落共同体的历史品格和当代属性,显得尤为必要。
一 问题的提出
近代乡村经济与村落共同体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农耕生产、水利、看青、民间借贷等领域,对于作为农村重要副业的乡村手工业,研究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集团性一直被视为判定村落是否具有共同体属性的重要标准,而传统乡村手工业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经营方式,较少有村落一级的大规模生产联合,未能体现较强的集团性。然而一次田野调查却让笔者对这一认识产生了反思,在集团性不强的乡村手工业中可能也存在深厚的村落共同体意识。
2007年,笔者调查北京西南房山区长沟集镇时,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集镇附近的三个手工专业村在生产类型上各具特色,其中七贤村以用横条编篮子为特色,沿村以用荆条编筐为特色,北务村以磨香油为特色,过去还流传有民谚“七贤篮子沿村的筐,太和庄小车一大帮,北务尽出卖油郎”。三村相距不过数里,在手工业生产上却形成迥异特色,尤其是七贤村和沿村,同为手工编织村,在原材料和产品上完全不同。在进一步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晚清和民国时期,在这四个村隶属的长沟镇、韩村河镇和涿州东仙坡乡一带,从事编篮业、编筐业和榨油业的只有这三村,其他村极少有人从事这些行业。也即是说,这一地区乡村手工业发展不仅形成了村落特色,而且划分了村落边界。
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手工业在西方工业化大潮冲击下,既有衰落亦有发展(彭南生,2007)。
[2]
那些发展中的手工业专业村,不断将技术扩散到周边村落,形成更大的手工业专业区;即便没有发展,一些传统手工业亦没有完全消亡,一定区域内总会零散地分布手工业生产个体或家户,以满足区域内日常生产生活所需。长沟镇一带手工业专业村,既没有形成向外扩散的发展态势,也没有零散地分布于不同村落,而是将生产范围集聚在某一村域之内,与周边村落形成明显界限。这一现象促使我思考,为何相邻村落会发展不出同种类的手工业?村落共同体意识和规范是否影响了乡村手工业发展?七贤村编篮业和北务村榨油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已消亡,唯有沿村编筐业一直传承至今。考虑到资料获取的便利,笔者选取沿村为考察中心,尝试思考以下问题:
其一,村落共同体规范和道德如何影响手工业生产的集聚范围和发展规模?手工专业村镇的出现是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然而为何往往以村或镇为中心或单位形成生产集聚,学术界并未给予深入探讨,思考手工专业村成因时,也大多从资源、环境、国家或地方精英等视角入手,并没有特别强调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对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影响。通过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一个华北荆编专业村的考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