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李提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1870-1916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李提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1870~1916/何菊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161-5001-6
Ⅰ.①传… Ⅱ.①何… Ⅲ.①李提摩太(1845~1919)—人物研究 Ⅳ.①B979.956.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47388号
出 版 人 赵剑英
选题策划 田文
责任编辑 杨晓芳
责任校对 邓雨婷
责任印制 王超
数字编辑 周晏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 编 100720
网 址 http://www.csspw.cn
发 行 部 010-84083685
门 市 部 010-84029450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刷装订 三河市君旺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 2014年9月第1版
印 次 2014年9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 1/16
印 张 14.5
插 页 2
字 数 245千字
纸书定价 46.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话:010-8408368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生活长达40多年,有着突出的社会影响。根据他的实践活动,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考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下,李提摩太作为传教士在中国社会中扮演“内部他者”的角色得到突显。他一方面将外部世界的要素带入中国社会,使之与中国内部的变革要素相结合;另一方面因为身处中国社会之中又使自己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一种内部力量。通过内外力量的转化,中国社会文化对传教士等外来要素进行包容和吸纳,整合之后激发新的社会力量促成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因此,中国社会变革最终是精英和民众基于本土社会文化的积淀,包容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实现的。
作者简介
何菊(1983-),女,人类学硕士、社会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人类学高级论坛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人类学。近年来,在《民族研究》、《社会》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献给祖母和外婆
序言
1870年2月,有一个25岁的年轻人,只身一人,离开大不列颠,以孤往之大勇,跨越大洋,来到具有悠久文明的东方大清帝国,进行他的宗教与社会实践活动。其后,他在中国待了46年,从基层社会活动开始,以独特的坚毅与能力,逐渐进入上层社会,被大清王朝授予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并诰封三代。71岁(1916年)时,他因病回到英国治疗,1919年病逝。他就是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的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上帝,同时也与中国结缘。李提摩太试图建立的上帝的天国虽未在这个具有几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度降临,但这个帝国却选择性地接受了传教士宣扬的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李提摩太的文章、著作,以及他筹建的山西大学留存下来,成为他留给中国的遗产。斯人斯事,很值得认真研究。
何菊博士的这部著作,是国内外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运用人类学理论系统研究李提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活动的学术著作。本书以综合性眼光将其布道讲经、联结佛耶、传播西学、顾问改革、勾连世界的各种实践活动整合起来,探求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作者指出,李提摩太将西方世界的扩张看作是上帝的光明之道,混淆了上帝之名与殖民之实。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无疑受到传教士等在华西人的影响,但其方向与路径皆非由西人指明与规定,而是由中国的治理精英与广大民众基于本土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包容与融合外来文化才实现的。
这部著作从人类学的视角进入,在分析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中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价值。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比较成熟的解释模式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冲突—回应”模式(包括“传统—现代”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认为中国历史停滞不前,只有受到西方的冲击后才能进步,从而走入近现代社会。帝国主义是理解19世纪以后中国历史上种种问题的总根源。二是“中国中心观”模式,认为要解释中国的问题,需要采取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准绳。这两种模式观点相左,但都是以西方中心主义为立场,以“二元论”为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在这种立场与思维方式的分类中,西方是中心,非西方是边缘,西方是现代社会,非西方是传统社会。要使研究有新的进展,立场与思维方式的转换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努力。“内部的他者”是一个重要的分析性概念,这个概念非常精致,也非常有效,它的创新含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内部的他者”是一种“无内无外”、“非此非彼”的状态,消除了内外、彼此的区别,否定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李提摩太进入大清帝国以后,就被包含于中国社会之内,成为中国社会的成员。他本来作为一个征服者出现,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中国文化浸染与同化的被征服者。
第二,“内部的他者”是一种“亦内亦外”、“亦此亦彼”的境界,强调了无边界的融通功效。在“亦内亦外”、“亦此亦彼”的话语中,二元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复存在了。李提摩太在没有进入清帝国内部之前,所代表的是西方文化,是外部力量的组成部分;当他进入清帝国内部之后,将外在于该文化系统的各种要素转移到系统内部,参与系统主体的改造,“亦内亦外”、“亦此亦彼”的境界就此出现。
第三,“内部的他者”强调“内”与“外”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借用“太极图”来解释。这个图表面看起来黑白阴阳鱼对立显著,二者构成整体。如果将这个图也看成二元思维,那就谬以千里了。图形自己做出辩解:黑白二色的区分是象征性的,是符号式的,并不是本质性的,因为黑色鱼里面包容着白色的眼睛,白色鱼里面包容着黑色的眼睛。这就说明在太极图的整体中黑白混融不分。而最关键的是,只有这种整体——这种非黑非白、亦黑亦白的混融,才是无限变化的根源。李提摩太所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文化以后,与所接触的中国要素混融,构成了类似太极图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不能分隔的,非西非中、亦西亦中,由此才生出新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李提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1870-1916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