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载!!!
封面
本书由“ePUBw.COM”整理,ePUBw.COM 提供最新最全的优质电子书下载!!!
30周年新版前言 以生态观点重新解读历史
美洲博物学家、评论家,以及现代环境主义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他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中呼吁,应该以生态观点重新写作历史。一整代史学家都未理会他的呼声。然后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骚动与混乱之中,本书作者克罗斯比来了,通过他自己的另一条路,也得到了与利奥波德相同的结论。可是接下来他更进一步,真的动笔写了这样一本著作,严肃看待生态在人类事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你现在手上拿的就是这本书。
利奥波德一定会很欣慰,克罗斯比的那些专业同行则不见得。《哥伦布大交换》一书,一直找不到出版社愿意出版,直到1972年才终有格林伍德出版公司接手。学术刊物上的书评反应,从严厉苛评到客气礼貌均有,许多甚至对它不屑一顾,懒得评论。克罗斯比任教大学的同事则持怀疑态度,不能确定这种写法真能算是历史。这本书却不肯就此消失。它的文字清晰简洁,它的主题似乎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不断在全美许多大学的书单上出现,而且还被译成西班牙文与意大利文。
我与这本书初相逢,是1982年一个下雨的午后。在我暂用的某间研究室里,我随手从齐肩高的架上取下它,然后一口气读完,连晚餐都忘了吃。任何许久之前所读的书,我都很少能精确忆起当时的情境因由,只有《哥伦布大交换》是例外,连那时心中激起的兴奋和刺激,都一起深深印在脑海里。从那一刻开始,历史对我而言,就再也不一样了。或许,当时的我特别容易接纳此书,因为我已在英联邦的宪法史堆内埋头苦干了好多个月了。
许多人都在克罗斯比这本书中发现了新视野,用以审视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以及整个世界历史。它也成为建立环境史领域根基的文本之一,这门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主流史学家也渐渐注意到此书,及至20世纪90年代,“哥伦布大交换”的观念,已开始进入好几本美洲与世界史教科书内。
“哥伦布大交换”一词本身,也如同它的同名书表现极佳。历史学家并不是常常能有这种机会,可以铸出一个简单的新词,成为涵盖某些复杂现象的标准用语。可是今日美国几乎所有专业史学家,以及海内外许多学者,都听过“哥伦布大交换”一词。许多人甚至能做出相当正确的概述,解释克罗斯比此词的用意——即使未曾读过此书。克罗斯比提出的这些概念,30年前饱受史学界漠视、出版界忽略,甚至某些评论界敌意对待,如今却成为近代史标准论述的重要一环。
克罗斯比的理论,当然也是建立在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他并未亲入档案库藏搜索,未在故纸堆中挖出有关麻疹、绵羊、牧草的文献。地理学家对农作物的传播分布有兴趣,人类学者及少数历史学者则想弄清楚1492年后发生在美洲的多起疫病与人口大灾难的现象。读者可以在克罗斯比书中的脚注寻见这类著作。可是在克罗斯比之前,却没有任何人把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也没有任何人把这些主题写得如此风趣生动。
因此对史学界来说,克罗斯比构架出了一个新的主题。他在1986年的著作《生态扩张主义》(Ecological Imperialism)中继续追探生态议题,将焦点转向世界其余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地;并主张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人之所以能够独霸世界上大部分区域,就是因为背后有这种有系统而不对称的生物交换冲击相助。其他学者也进一步丰富他的理论,指出哥伦布大交换中的某些西非元素,比如1690年后巩固了卡罗来纳低地大种植场型经济的稻米,即可能来自非洲。
克罗斯比在本书中对非洲着墨不多,并非没有理由。回到20世纪60年代,有关非洲的史观史论正在成形,因此他需要的那类信息,当时并不似后来那么容易取得。他虽然探讨了美洲作物对现代非洲的重要性,可是在旧世界对美洲提供的生命贡献上,非洲的作物、疾病、人民,其实同样举足轻重——在某些地区甚至占有支配地位。别忘了,1880年之前跨越大西洋来到美洲的人,绝大多数是非洲人。1820年之前,每5名横渡大西洋的移居者中,就有4名来自非洲。虽然他们是系着锁链而来,他们家乡的某些动植物也跟着他们来了:包括非洲的稻米、秋葵、山药、黑眼豇豆、小米、高粱、芝麻,以及那些引发黄热病与疟疾的病原。咖啡也来自非洲,虽然不是搭奴隶船而来。此外,非洲人也带着他们极有效的稻作技术,以及他们不怎么有效的黄热与疟疾疗法来到美洲。
克罗斯比提出的哥伦布大交换概念,价值不在于其完整全面,而在于他建立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模式,用以了解生态与社会事件。的确,只要稍发挥一点儿想象力,就可以发现克罗斯比揭示的那类交换几乎无处不在,却遮蔽在时间迷雾之中,永远无法像克罗斯比为哥伦布大交换提供的细节那般,详细为人所了解。早在哥伦布之前,印度洋上的水手就知道顺着季风航行,在东非与印度之间往来。他们载农作物、虫害、杂草、疾病,在两地之间往返,也带着高粱、珍珠粟、龙爪稷来到印度。顺着季风而去的其他类似交换,也在东南亚群岛与中国之间发生。某种早熟型的稻品种——占城稻,令中国粮产自13世纪起变得丰足甚多,也为宋明两朝的国力与繁荣做了保证。亦如克罗斯比在《生态扩张主义》中指出,另一场时间上离现在较近,但是规模同样浩大,却相当单方面的生物交换,也在另一处新旧世界之间发生:一边是太平洋诸岛与澳大利亚,另一边是欧亚大陆。也就是18世纪后期,随着英国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在太平洋上的多次航行,以往各自存在的生态系统从此结合,结果如戏剧般惊人——可与哥伦布大交换齐驱。虽然这些两极相逢事例,并没有马铃薯或玉米等级的礼物送给世界(其中最成功的生物出口,大概要数桉树属植物),可是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或大溪地等地的居民与生态系统来说,这个或可称之为“库克大交换”的事件,绝对震撼冲击到了极点。
与哥伦布大交换平行发生的事例,也在陆上出现。约公元前100年,商旅车队首度确 ............

书籍插图:
书籍《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 插图1
书籍《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