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4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
作者:李培林 著
设计:姚成号
ISBN:978-7-5161-2058-3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
编辑委员会
主任
 王伟光
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光 刘庆柱 江蓝生 李 扬
   李培林 张蕴岭 陈佳贵 卓新平
   郝时远 赵剑英 晋保平 程恩富
   蔡 昉
统筹
 郝时远
助理
 曹宏举 薛增朝
编务
 田 文 黄 英
前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对建设和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进程中,根据党中央关于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职能定位,努力推进学术研究制度、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2006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即是践行“三个定位”、改革创新的产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是一项学术制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章程》运行的高端学术组织,常设领导机构为学部主席团,设立文哲、历史、经济、国际研究、社会政法、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学部委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生荣誉。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持进行了学部委员增选、荣誉学部委员增补,现有学部委员57名(含已故)、荣誉学部委员133名(含已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养深厚、贡献突出、成就卓著的学者。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即是从一个侧面展示这些学者治学之道的重要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下称《专题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持编辑的学术论著汇集,作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内容集中反映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在相关学科、专业方向中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专题文集》体现了著作者在科学研究实践中长期关注的某一专业方向或研究主题,历时动态地展现了著作者在这一专题中不断深化的研究路径和学术心得,从中不难体味治学道路之铢积寸累、循序渐进、与时俱进、未有穷期的孜孜以求,感知学问有道之修养理论、注重实证、坚持真理、服务社会的学者责任。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作为实施创新工程的重要学术平台,需要在聚集高端人才、发挥精英才智、推出优质成果、引领学术风尚等方面起到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力、推进创新实践的作用。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编辑出版这套《专题文集》,不仅在于展示“过去”,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
这套《专题文集》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学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这套《专题文集》给予的学术评价。在这套《专题文集》付梓之际,我们感谢各位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对《专题文集》征集给予的支持,感谢学部工作局及相关同志为此所做的组织协调工作,特别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这套《专题文集》的面世做出的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编辑委员会
2012年8月
目录
社会转型理论研究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
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
社会学学术史研究
现代化的求索:启蒙、进化与改良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20世纪上半叶唯物史观社会学
中国经验研究
社会学和中国经验
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验”
城市化与我国的新成长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社会分层研究
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若干问题
中国改革以来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研究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问题
大众消费阶段与社会改革
法国福利体制的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
让农民的住宅进入市场
乡村发展研究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
社会转型理论研究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转型的标志是:中国社会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等等
[1]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作进一步的阐述。
人们一般认为,就影响中国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力量而言,存在着两只手:一只是有形的手——国家干预,一只是无形的手——市场调节。实际上,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一个结构转型时期,并且中国经济处于含义更加广泛的非平衡状态,因而对于中国来说,还存在着第三只手,即另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就是社会结构转型。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结构转型作为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将以它特有的方式规定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源配置的方向,这种力量用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都是无法概括的。在一般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力量只是一种潜在的推动力,而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这种力量的作用日趋明显。
一 社会转型的概念界定
(一)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
在描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时,“增长”和“发展”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在很多场合,它们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代表着两种发展观。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提高。只要一个国家的商品产量和劳务量相对于人口增长来说提高了 ............

书籍插图:
书籍《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 - 插图1
书籍《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