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日本学术思想:汉字圈1700至1990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绪章:“文”、话语与历史
第一节 “文”与汉字圈学术:本书的问题意识以及几个重要概念
第二节 关于本书的内容
第三节 西方学术思想史中的语言方法论视角:一个参照
第一部分 江户日本之“文”:日本学术史的中国视角或相反
第一章 引子:“文”的江户时代
第一节 “清儒”的邻居:江户日本儒学、汉学之社会、文化位置
第二节 不同语境中的宋学:作为官方思想体系的日本江户朱子学
第二章 清朝学术史视角中的江户硕儒荻生徂徕——观察清学的一个汉字圈视角
第一节 荻生徂徕简介
第二节 考据学史视野中的荻生徂徕学术及思想
第三节 荻生徂徕《读荀子》:观察清朝考据学荀子热的一个视角
第三章 汉学共同体
第一节 荻生徂徕《读荀子》与清朝考据学的“后王”解
第二节 清朝考据学与荻生徂徕在《荀子》解读上的对照
第三节 清朝考据学对荻生徂徕学术的反应:从乾嘉儒者至章太炎
第四章 日本的戴震?
第一节 荻生徂徕的方法:与清儒戴震的类似
第二节 从“名”至“物”
第三节 历史与道
第五章 荻生徂徕的“修辞”与“古文辞”概念
第一节 荻生徂徠思想中的“修辞”、“古文辞”概念:与明代学术的关联
第二节 以语言为基的经学及文学解释理论
第三节 荻生徂徕的“文”概念
第二部分 由江户向明治、昭和的“国语”之“文”的转变
第六章 “文”与现代性
第一节 夏目漱石:日本的鲁迅
第二节 “文”之居所
第三节 夏目漱石《文学论》的方法论
第四节 明治的社会政治语境中的“道德”拆解
第七章 另类《文史通义》的夏目漱石《文学论》
第一节 捍卫文与史的主体性:从语言的角度
第二节 由文及史,史必由文:另类的《文史通义》之“学”
第三节 文与主体性:谁压抑了文?
附录 《文学论·自序》[89](夏目漱石)
第八章 新感觉派与横光利一的语言唯物论
第一节 横光利一与新感觉派
第二节 横光利一反“国语”的形式论与小说《上海》
第三节 《上海》的音响格式与意义衍生
第四节 《上海》的比喻性结构
第五节 横光利一语言角度的马克思主义挪用
第九章 西脇顺三郎的诗学与康德
第一节 关于西脇顺三郎
第二节 诗的立法
第三节 西脇顺三郎的“批判”诗学
第四节 西脇顺三郎的形式论诗学
第五节 对经验语言的彻底否定
附录 《俗谈》[184] (西脇顺三郎)
第三部分 当代日本思想学术与新西学
第十章 日本后现代思潮的社会语境及理论语境
第一节 “日本后现代”或日本语境中的“现代思想”:其定义
第二节 日本后现代的社会语境
第三节 日本后现代思潮与日本本身的理论、学术史语境:新学与“旧学”之间
第四节 七八十年代日本语境中的后现代之歧义性:是新保守主义还是新的批判理论?
第五节 寻找新时代的“文”的尝试
第十一章 柄谷行人的书写语言批判之思想性
第一节 资本·语言·康德
第二节 语言学中的思想性
第三节 海德格尔式系辞的汉字与尼采式的本居宣长
第四节 对“日本”与“中国”的阅读
第五节 思想性话语历史的固有秩序
第六节 美学化的诱惑与历史性
第十二章 江户儒学近现代解读话语本身的思想史
第一节 日本思想史上朱子学批判的三阶段: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西方新学引发的对汉字圈传统的重审
第三节 从现代主义者丸山真男到后现代新西学影响中的儒学解读
第四节“翻译”的思想性:柄谷行人的朱子学解读
结语 在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间
索引
绪章:“文”、话语与历史
第一节 “文”与汉字圈学术:本书的问题意识以及几个重要概念
“文”的概念是汉字圈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史的一个最核心的概念,而这一简单的事实在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笔者认为,重提这一事实,将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建构自己的传统提供新的可能。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将从“文”、“话语”的角度,重新审视日本知识分子史。本书选择了从十七世纪(江户初期)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现代思潮为止的数位日本思想家和文学家为论述对象,以期展示日本知识分子思想谱系之一侧面。与一般宏观性的“知识分子史”等分类史著述惯用的面面俱到的铺陈式叙述不同,本书着力于文本语言的分析,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去阐明一些大的问题,并着力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由小至大,循微而宏。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知识分子传统的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中国知识分子写日本知识分子,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自己的日本“同类”而作,进而通过他者去观照自己。因为,无论在正面还是负面的意义上,两国的知识分子思想史都是对方的镜子。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则是尝试探讨汉字圈自己的文本解释理论,由此寻找西方当代理论与汉字圈思想传统之间的理论结合点,以期既能博采西方理论之长,又能力排西方中心主义色彩浓郁的囫囵吞枣式的理论盲从。
在本书中,笔者将不使用惯常的“汉字文化圈”的概念,也尽量避免使用“东亚”的概念,而取“汉字圈”概念(“汉字文化圈”常被英译为Sinosphere,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Chinese cultural sphere or Chinesecharacter cultural sphere等。笔者所使用的“汉字圈”或可翻译为the sphere of Chinese characters或the chinese character sphere)。这首先是因为汉字圈的每个文化之间差异也很大,所以这一“文化”是一个复数名词,而“汉字圈”这一汉语词汇无法表示这一复数。而忽视这一复数性,则难免予人以中原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的印象。笔者宁可用此“汉字圈”的说法。这也和如下几个理由有关。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中华民国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之间虽有连续、却又有断裂,它们之间不可以简单地画等号(这当然也涉及“中国文化”是如何定义的问题,在此只是笼统、含混地规定为前近代的、传统的中国文化,自然这一规定也是不够准确、不够历史的)。其次,即使中国本身也不仅仅由汉字文化构成,也有诸如性质迥异的其他文化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与日本学术思想:汉字圈1700至1990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