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部分 跨界景观与理论建构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  鲁晓鹏
激浊扬清:拓展华语电影的国际视阈及其文化主体性创新  黄式宪
华语电影再思考与新维度  饶曙光
华语电影的跨模块拼贴
——二十一世纪以来两岸三地电影新景观  王一川
“后华语电影”:跨地的流动与多元性的文化生产  陈旭光
第二部分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黄会林
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  陈犀禾 田 星
中国电影:现状不容乐观,前景大可期待
——试论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及影响的可能性、意义及前景  王志敏
中国电影在美国的口碑  李亦中 赵 菲
华语电影的多元与融变  王海洲
第三部分 合拍与共融
后融合时期的香港和台湾电影走向  赵卫防
后融合语境下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生态发展研究
——基于“流动性”的考察视角  聂 伟
探究港产合拍片的困境  刘 辉
空间的文化位移
——香港导演电影中的北京印象  谭 政
中国大陆电影商业化的语境  曹毅梅
第四部分 全球视野与产业实践
新世纪北美外语片市场与华语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北美外语片市场的实证研究(2000—2012年)  陈林侠
当下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博弈共存  金丹元 田承龙
传奇与传记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传奇化叙事出现新天地及其与电影产业的发展  张智华
中国电影的发展模式与新趋势
——反思中国电影改革之路  张慧瑜
论中国动画片的“断层”现象  孙笑非
第五部分 美学检省与未来图景
被污染的叙事主体
——影视艺术的叙事伦理与社会核心价值  曲春景
论华语科幻片的缺失及其对中国电影发展之影响  盘 剑
透过“烂片”看动向  葛 颖
新媒体时代流动的电影话语权
——胡戈与《鸟笼山剿匪记》  林 勇
中国“小众电影”及其发展策略  胡刘斌 刘懿萱
第一部分 跨界景观与理论建构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
鲁晓鹏
〔1〕
本文旨在阐述和评估两个中文(中国)电影的研究模式:“华语电影”和“华语语系电影”。首先,笔者将回顾华语电影理论发展的三个板块或三个时期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1)1990年代以来的港台中文学术界;(2)1990年代以降的海外英文学术界;(3)当今大陆的中文学术界。它们之间又有不少彼此的介绍、翻译、反馈、影响。然后,笔者将讨论新世纪以来“华语语系”这一概念在海外产生的缘起、特点、演变。也将论及两个模式的特征、优劣、盲点、相似处、不同处。这些新理论走出了以往“民族电影”模式的局限,扩大了中文电影研究的视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无论是华语电影还是华语语系电影,笔者呼吁影视理论家们致力建构一种交流、对话、包容、多元、开放的理论框架,而不是互相排斥、对抗的理论框架。
华语电影的说法起源于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出现在1990年代初,主要学者包括台湾郑树森、廖炳惠、李天铎等人。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出版了以“华语电影”为题目的两个比较有影响的文集。
〔2〕

时代背景是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开始合拍电影。台湾新电影、大陆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引人注目。三地学者互动、互访。诚如李天铎所说,三地的学者在“找寻一个自主的电影论述”。他们“都共同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套句电影术语——采取‘大远景镜位’(extreme long shot)来检视七十、八十年代交替以来至今九十年代中期,台湾、大陆、香港的电影机构(institution)在文化的显意过程中,与整体社会体系互动牵引所产生的复杂意涵”。
〔3〕

华语电影这一新概念就是这种重新自我描述的尝试。
与此同时,海外的英语学术界也在寻找合适的模式来描述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发展和走势。海外的学者将“华语电影”的名词理论化、英文化、主流化,使华语电影研究与欧美影视研究、文化研究的主流接轨。这种努力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个名词,“Chineselanguage film”在2000年中期占据了主流地位,取得了话语权。
华语电影模式与民族电影模式的主要不同是它不再沿袭以“民族国家”为线索的叙述模式。比如说,“中国电影史”便是讲述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单线条的电影史。而华语电影的研讨模式是从文化和语言着手,进行跨区域的、跨国的、多元的、共时的研究。在海外英语学术界的华语电影研究中,这种研究倾向比较突出。
1994年秋,笔者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召开了一个中国电影研讨会:“重新思考跨文化分析和华语电影研究”(“Rethinking CrossCultural Analysis and Chinese Cinema Studies”)。与会者计有陈犀禾、张英进、崔淑芹、萧志伟、尼克·布朗(Nick Browne)、安·卡普兰(E. Ann Kaplan)等二十余人。基于这次会议的成果,笔者编辑了一个文集:《跨国华语电影:身份认同、国族、性别》(1997)。
〔4〕

这部文集第一次提出“跨国华语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概念。如今这一概念已被学界广泛接受和使用。它也被不断地修正、改进和补充。华语电影不仅仅是“跨国”(transnationality),也可以是“跨区域”(translocality)、“多区域”(polylocality)。
〔5〕
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由笔者和叶月瑜合编的学术文集:《华语电影:编年史,诗学,政治》(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2005)。“华语电影”(Chinese-language film)首次成为一本英文学术著作的名字。2004年夏,在上海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其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笔者宣读了一篇论文,题为“华语电影之概念:一个理论探讨”。文章是上述那部华语电影研究的英文文集的导言的初稿。中译文于2005年在国内的《文化研究》杂志上发表。
〔6〕

这篇文章的节本又被收入国内华语电影研究的文集。笔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 ............

书籍插图:
书籍《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 插图1
书籍《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