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锡亮灸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0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 灸法概论
第一节 针灸医学简史
第二节 灸法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历代医家对灸法的论述
第二章 灸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灸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功用、主治
第三节 施灸壮数及疗程
第四节 灸的原料及制法
第五节 施灸时的感传
第六节 施灸应注意事项
第三章 常用灸法及技巧
第一节 直接灸法
第二节 间接灸法
第三节 温针灸法
第四节 艾卷灸法
第五节 其他灸法
第四章 保健灸法
第一节 保健灸法概述
第二节 保健灸的实效
第三节 保健灸的方法和主要穴位
第五章 经络和穴位
第一节 经络
第二节 穴位
第六章 常见病的治疗配穴法
第七章 灸法医案
第八章 名灸介绍
第九章 灸法医话
第十章 灸法的科学研究进展
第一章 灸法概论
第一节 针灸医学简史
针灸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的贡献。这门医学科学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它们作用的部位都是经络、穴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应用,一般习惯上把它们相提并论,总称针灸。针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就被人们所掌握了,那时候用的是石针,所以叫“砭石”。至于灸法的发明则更早,大约是在人类会利用火以后逐渐产生的。总之,不论灸法、针法都比汤药要早得多。
远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针灸就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了。在《黄帝内经·灵枢》上,就已经详细阐述了经络、穴位、针灸等理论基础。此后历代都有所发展,针灸名家代有传人,战国时期的扁鹊,后汉三国的华佗,晋代的皇甫谧,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王惟一,明代的杨继洲,都是当时的名医,且擅长针灸技术。他们有的留有许多生动的治验故事,传为医林佳话;有的留有大套的针灸著作,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这门学科发展到唐代已成为专科。当时太医署里设有针博士、针师。到公元1027年的宋仁宗时代,铸成铜人,做为考试和画经点穴之用,开世界模型教学之先声。
这种疗法具有易学易用、经济、安全效速、治病广泛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欢迎。历朝各代,在民间广为应用。可是到了清代,由于封建思想特别浓厚,当时的上层人物认为针灸的时候要宽衣解带,赤身露体,有伤大雅,非奉君之道。于道光2年(1822年),竟然下令,在太医院里取消了针灸科。这样一来,这门学术的发展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可是在民间却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所以针灸医学一直留传下来了。
解放前,统治者根本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再加上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及中医不科学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对祖国的文化遗产横加摧残,甚至于1929年要下令取缔中医,所以这门有效的医疗方法几乎被取消。在这一段时期内形成了湮没不彰、守旧不前的局面。此时,中医界有志之士纷纷奋起,据理力争,保护国粹。如江苏澄江承淡安氏,秉承家传,擅长针灸,热心提倡,私人成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首创中国针灸专门学校,开办针灸疗养院,大力著述和培养人才,编辑《针灸杂志》、《针灸医学》57期,曾东渡日本考察针灸医学,向全国及海外传播,颇著成效。
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关心人民的健康事业,号召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针灸医学才得到空前的发展。我国除各中医院校设有针灸课或针灸系以外,还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成立国际针灸进修学院,北京、南京、上海设有三个分院专门招收国外学员,有许多专家、博士、医师来我国学习针灸,目前已举办数十期。解放后30年来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针灸文章已达9000多篇,发行针灸图书171种。
远在北齐清河元年(562),祖国的针灸疗法就传到日本,1400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广泛应用,而且结合现代医学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日本现有针灸专科学校47所,还有两所针灸大学,全国约有5万多名针灸医师和不少学术团体,发行了许多汉方医学和针灸刊物。
据目前有关文献记载,公元541年中国医学传到朝鲜。他们历代都是以汉方针灸医学为主,防治疾病。1956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健部通令全国卫生工作者,要重视汉方、汉药的研究,并派留学生来我国学习。300多年前中国医学又相继传到了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奥地利等西欧国家。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都使用了中国的针灸疗法,如意大利、比利时、原苏联、墨西哥、阿根廷、西班牙等。美国于1947年6月9日召开全美医业联合大会,各地医师代表1500名,专门讨论了中国针术。旧金山中医院成立后,也特设针灸治疗专科,到现在,他们发行《针刺法杂志》已有多年了。国外1973~1981年世界性的针灸会议就开过20次之多。
由此可见,针灸发展到现代已成为世界医学内容。经统计,目前已发展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治800多种病。
第二节 灸法的发展概况
前面已经说过,灸法是在人们懂得利用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与火发生了密切关系,往往在不舒服的时候,或是身上感到寒冷,自然会煨火取暖,偶然被火灼伤,同时却也解除了某种疾病的痛苦,从而知道了此法可以治病。这些点滴经验,经过若干年代,慢慢相传下来,逐渐改进,不断总结,终于成为一种治病的方术。
灸法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左传》。成公10年(公元前581),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所说的“攻”即灸法,“达”即针刺。春秋时期的孟轲(公元前372~289)在《孟子·离娄·桀纣章》中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句话虽然是比喻其他事体的,但也可看出那时候已经知道7年的久病,必求3年的陈艾了。比他稍晚一点的《庄子·盗跖篇》中也提到了灸法。
1974年,我国文物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可能是《黄帝内经》前期的珍贵文献。
在医学专著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这说明灸法是 ............

书籍插图:
书籍《谢锡亮灸法》 - 插图1
书籍《谢锡亮灸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谢锡亮灸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