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
徐汝奇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徐汝奇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2013.7重印)
ISBN 978-7-5132-1271-7
Ⅰ.①悟…Ⅱ.①徐…Ⅲ.①脉诊—研究Ⅳ.①R24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90614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64405750
廊坊市祥丰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21 字数371千字
2013年5月第1版2013年7月第2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1271-7
*
定价 49.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64065415 01064065413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目 录
郝万山序
仝小林序
李赛美序
前 言
上篇 万世医宗 千古圣明
《伤寒杂病论》平脉辨证法集萃
一、张仲景非长沙太守
二、张仲景乃方术之士
三、张仲景是千古圣人
四、《伤寒杂病论》其实重脉诊
五、为什么说仲景唯王叔和能学之
六、从《脉经》解读《伤寒杂病论》
七、类例相从的目的何在
八、“伤寒”的本质与伤寒之学的正名
九、三阴三阳篇的争议
十、病脉证治的玄机
(一)病
(二)脉
(三)证
(四)治
附:病→脉→证→治诊疗模式应用举例
十一、证辨阴阳的奥秘
十二、经方方证及其药证
中篇 平脉辨证 纲要分明
第一章 仲景脉法提纲
一、脉象机理
二、脉从四季主旺
三、脉从五脏主旺
四、脉象法则
(一)诊脉方法
(二)脉候顺逆
(三)脉贵有根
(四)色脉互参
五、脉分三部
六、脉象有度
七、脉证对应
八、脉法应用要领
(一)特定脉位的太过与不及
(二)特定时间的太过与不及
(三)寸口脉法的太过与不及
(四)趺阳脉法的太过与不及
(五)少阴脉法的太过与不及
九、脉法应用目的
第二章 阴阳脉法解读
一、脉形辨阴阳
二、脉位辨阴阳
第一节 寸口脉法解
一、阳病类脉解
(一)脉大
(二)脉浮及其兼脉
(三)脉数及其兼脉
(四)脉动及其兼脉
(五)脉滑及其兼脉
(六)脉洪及其兼脉
(七)脉促
(八)脉实及其兼脉
二、阴脉类
(一)脉沉及其兼脉
(二)脉涩及其兼脉
(三)脉弱
(四)脉弦及其兼脉
(五)脉微及其兼脉
(六)脉细及其兼脉
(七)脉小
(八)脉濡
(九)脉伏
(十)脉紧及其兼脉
(十一)脉缓及其兼脉
(十二)脉迟及其兼脉
(十三)脉短
(十四)脉革
(十五)脉芤
(十六)脉虚
(十七)脉结代
【脉法】
(十八)脉散
(十九)脉厥
三、脉阴阳解
(一)脉阴阳俱紧
(二)脉阴阳俱浮
(三)脉阴阳俱微
(四)脉阴阳俱停
(五)脉阴阳自和
(六)阳寸阴尺
四、不规则脉解
(一)脉暴出
(二)脉不负
(三)脉不还
(四)脉不至
(五)脉不出
(六)脉沉绝
(七)脉出
(八)脉反无热
(九)脉急紧
(十)脉乍紧
(十一)脉乍结
(十二)脉甚微
(十三)脉暴微
(十四)脉平
(十五)脉如蛇
【解读】
(十六)脉如故
(十七)脉调和
(十八)脉已解
(十九)脉至如转索
(二十)脉至乍疏乍数
第二节 趺阳脉与少阴脉法解
一、趺阳脉
(一)趺阳脉浮及其兼脉
(二)趺阳脉紧及其兼脉
(三)趺阳脉数及其兼脉
(四)趺阳脉伏而涩与脉不出
二、少阴脉
(一)少阴类兼脉
(二)少阴负趺阳
三、趺阳少阳少阴三脉合见
第三节 阴阳五行脉法解
一、阴阳五行的概念
二、阴阳五行脉法的内涵
三、阴阳五行脉法提纲
四、阴阳五行脉法的应用
第四节 平脉辨证法应用纲要
一、平脉阴阳辨证纲要
(一)脉位分阴阳
(二)脉形脉势分阴阳
二、杂病平脉辨证纲要
三、外感内伤平脉辨证纲要
四、三阴三阳六经病平脉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
(二)阳明病
(三)少阳病
(四)太阴病
(五)少阴病
(六)厥阴病
五、经方脉证纲要
(一)寸脉
(二)关脉
(三)尺脉
下篇 平脉辨证 应用有纪
一、平脉辨证法的优势在哪里
(一)明六经病诊疗规范
(二)识脉象太过与不及
(三)辨方证病机
(四)简化临证思路
(五)运用分析示范
二、六经病欲解时及其脉候解读
三、六经病皆中风的涵义
(一)太阳病中风
(二)阳明病中风
(三)少阳病中风
(四)太阴病中风
(五)少阴病中风
(六)厥阴病中风
(七)伤寒中风
(八)妇人中风
(九)五脏病中风
四、热入血室证何以当刺期门
五、何以“柴胡不中与也”
六、脉诊如何下指不是小问题
七、如何拓展经方运用
(一)紧扣原文,对号入座
(二)把握剂量,固守原方
(三)主证主方,合病合方
(四)立足经典,拓展经方
附 记
郝万山序
中医药学是人类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去观察人体的生理病理,观察自然规律,观察人和自然的关系,并经过缜密思考、反复归纳提炼,进而得出的自然科学结论。因此,中医诊病当然也是运用自身的感官,对就诊者进行望、闻、问、切,再进一步思考病证的诊断和治疗。于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就成了中医诊断的必用手段。
望、闻、问的诊断技术,相对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而对于切诊中的脉诊,就像晋代王叔和《脉经·序》所说的那样,“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可是,脉诊在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又是不能忽视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说过:“论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则以“辨××病脉证并治”作为篇名,足可证明脉诊在中医诊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历史上,阐述脉诊的专著虽然丰富,但大多专言脉体、脉理及其主病,重在辨识脏腑病候,极少论及六经病机,而且脉法辨证较少与主治方药相结合。自古迄今,把病、脉、证、 ............

书籍插图:
书籍《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 - 插图1
书籍《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