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轩易医脉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岐轩医学丛书
岐轩易医脉法
张润杰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岐轩易医脉法/张润杰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7
(岐轩医学丛书)
ISBN 978-7-5132-1476-6
Ⅰ.①岐… Ⅱ.①张… Ⅲ.①脉诊 Ⅳ.①R24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17188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 64405750
三河市西华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 880×1230 1/32 印张 3.875 字数 84千字
2013年7月第1版 2013年7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1476-6
*
定价 1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目 录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原理遵经






第二章 易医脉法之十二秘图
秘图第一
秘图第二
秘图第三
秘图第四
秘图第五
秘图第六
秘图第七
秘图第八
秘图第九
秘图第十
秘图第十一
秘图第十二
第三章 脉象阐微
第一节 脉象剖析法阴阳
第二节 二十六部脉象剖析
浮 脉
沉 脉
迟 脉
数 脉
动 脉
结 脉
代 脉
促 脉
长 脉
短 脉
紧 脉
缓 脉
实 脉
虚 脉
滑 脉
涩 脉
芤 脉
革 脉
洪 脉
细 脉
散 脉
牢 脉
弦 脉
微 脉
弱 脉
濡(软)脉
第四章 病例分析
附:《四言举要》新释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作者学习《易经》、《黄帝内经》时的临床心得以及教授学生时的录音整理而成,旨在体现作者医易同源、通用的观点。原理遵经是作者教授学生时,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整理的必诵部分,作者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不做讲解。十二张秘图是作者临床运用易理对脉象病机分析的经验总结。脉象阐微是作者结合易经阴阳太极学说及取象比类方法对26种脉象的理解。总之,本书尝试了医易同源的学术思想在脉法临床中的实践与落实,旨在抛砖引玉,希就正于同道。
第一章 原理遵经
《岐轩易医脉法》是以岐轩脉法为基础,根据《岐轩脉法》一书整理出的原理集锦。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通过本篇的学习你会了解,岐轩脉法是真正对易理的落实。通过脉法的实践,你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又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何以古圣诊脉先别阴阳?盖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万物无不由之,故诊脉治病必法于阴阳。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浮不知沉,七诊不具,治必不久矣。
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事不殆。
黄帝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故善为脉者,必谨察天地阴阳,脏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故阴阳双方皆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
是故脉之虚实盛衰、大小长短、滑涩迟数皆是阴阳双方互参互比而得,犹如权衡之法,一若不善比,则轻重不分,盛衰难定,虚实易混,脉象难明。
故阴阳互比之法乃岐轩脉法之重要灵魂,它贯穿于《内经》各类诊脉方法之中,人迎寸口诊法即是互比之典型代表。当然,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脉诊思维方法。
在辨阴阳基础上进行阴阳互比,比而难分,则如清浊未分天地未判之混沌也,太极也;比而分之则两仪也,再比而分之则四象也,五行也;再比而分之则八卦也,万物也。故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又尝闻矮人脉短、高人脉长之语,实矮人亦有脉长之病,高人亦有脉短之疾。故此二人脉之长短非二人互比而得,乃各自阴阳二脉互比而得。
经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其要一也。故阴阳互比之法亦不可乱点鸳鸯,胡乱比之,其要亦一也。

天地者,一大太极也,人身者,一小太极也,天下万物亦各具太极之理。太极者,阴阳相抱而不离也,阴非其阴,盖阴中有阳;阳非其阳,盖阳中有阴。阴得阳和,阳得阴收。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是故平人之脉象亦必合于阴平阳秘之旨,合于太极混元之理。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阴阳于脉,浮为阳,沉为阴,平衡则不浮不沉,居于中,即所谓“脉从中直过也”;上为阳,下为阴(寸尺也),阴平阳秘则上下脉大小、浮沉、长短、来去无偏也;左为阳,右为阴,阴阳调和则左右齐等。
《内经》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此寸口、人迎者即阴阳。阴主里阳主外,又言:“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则平人。”
《伤寒论·太阳篇》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又《辨脉法》“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缓即平人脉也(长夏)。
统上而观之,人体阴阳平衡的把握完全可以由阴阳二脉的互参互比而得。但人体是一个多 ............

书籍插图:
书籍《岐轩易医脉法》 - 插图1
书籍《岐轩易医脉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岐轩易医脉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