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真假辨证一百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寒热真假概说
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白通汤《伤寒论》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伤寒论》
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
茯苓四逆汤《伤寒论》
理中丸(汤)《伤寒论》
真武汤《伤寒论》
附子汤《伤寒论》
肾气丸(又名桂附八味丸)《金匮要略》
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霍乱
血证(吐血、衄血和发斑)
湿温
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小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伤寒论》
四逆散《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寒热真假概说
证有真假,真者易知,假者难明。若见一派热象,治宜清凉;若见一派寒象,治宜温热。辨之无惑,治疗自然无差矣。然而临床见证,并非都是纯阴、纯阳、纯寒、纯热之证,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所以必须知之深,明之切,而后才能诊断正确,施治无误。张景岳说:“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燥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阳极反能寒厥,即真热假寒也。”说明寒热真假,即指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二类。假热之象多见于疾病深重阶段;假寒之象多见于邪热盛伏、阳郁不伸之时。由于寒热并见,真假并存,反映现象和本质的不相一致性,其中反映疾病本质者谓“真”,不反映疾病本质者谓“假”,故称“寒热真假”。在真寒假热证中,寒是本质,热是假象;在真热假寒证中,热是本质,寒是假象。张仲景以病人身大热或身大寒,欲得近衣或不欲近衣,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来辨别寒热真假,便是抓住了疾病的本质和要害。
临床诊病,贵在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全资医者之周察、精审、慎思、明辨。认清本质,紧守病机,审因治疗,每有立竿见影之效;误诊错治,多有祸不旋踵之殃。所以分辨寒热真假,是临床上很重要的问题之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真寒假热案
“真寒假热”,即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其病机属于阴阳格拒。由于寒中少阴,体内阴寒过盛,阳气相当衰弱,升降之机,失其正常,从而出现了强阴把弱阳格拒于外,欲入于内而不得的阴阳格拒之势,所谓“肾阳虚极,阴寒内盛,以致阳微不能内守,而上飞外越,阳不归根”,所以又称“阴盛格阳”。
临床如见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好像是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胸腹按之不蒸手;面虽红,但不是满面通红,而是面赤微晕、游移不定,或颧红如妆,娇嫩带白;口虽渴,但不是大渴引饮,而是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虽大,而无力,并且还可见到四肢厥冷,尿清,便溏,舌淡苔白、精神委靡、形体倦怠、形寒喜暖、阴寒过盛的表现。故这些“热象”是假象,其本质是“真寒”,即阴盛格阳,称为“真寒假热”。从其寒证见四肢厥冷的特点出发也称为寒厥,或阴厥。
若阴阳格拒表现为阴盛格阳于外者,称为格阳。阴盛格阳于上者,称为戴阳。格阳证以反不恶寒为主,戴阳证以面赤为主,二者病机大体相同。实际上,疾病发展到阴阳格拒的严重阶段,格阳、戴阳常可互见,不能截然分开。阅各家论述和医案更有称之谓:内寒外热,外阳内阴,阴证似阳,水极似火,名称虽异,则含义相同。
为了与案中所见该证类型相呼应,这里再强调一下本证的病因病机问题。如前所说,阴盛格阳是由于体内阴寒过盛而形成阴阳格拒。所谓阴寒过盛,主要是指肾中阳虚已极和脾阳虚极,形成脾肾阳虚而又以肾阳虚为主。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靠先天抚育,先天靠后天供养,二者有母子关系,极为密切。正是因为命火生脾土,命火衰微则脾阳虚弱,所以少阴阴盛格阳证的病机,大都包含脾阳虚在内。《伤寒论》中少阴病之主方四逆汤,在太阴病中也明确提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温壮肾阳之主方,也能温壮脾阳,所以格阳病证治案中,不仅大都用了四逆汤,而且更有增加人参、白术,即也用了理中汤和附子理中汤。还应指出,当脾虚时尚未损及肾阳,命火仍安其位时,其病证并不十分危重,及至由脾到肾而出现包括脾虚在内的肾阳虚衰、阴盛格阳证时,病情就危重了。至于肾中阴阳两虚,阴虚不能潜藏,阳虚不能守舍,以致虚阳浮游的,所谓肾虚阴火病证,则治宜温滋并用,以引火归原。从病案中还可见到病程中本是阴阳两虚,但以阳虚表现突出,待治疗后期主证退去,阴虚之象显露者亦有之,则以阴阳两补法可收全功。盖其主要矛盾方面仍在于阳虚,因为阳虚不能摄阴,有形之阴不能生于无形之阳,故先补其阳,即“阳生则阴长”“阳固则阴存”之义。
区分脾阳虚而肾阳未虚,脾肾两虚以肾虚为主,肾阳虚而阴尚未虚和肾阴阳两虚,这在临床治疗上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因此值得一提。但是不能忘记《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宗旨。所以形成阴盛格阳证的根本是在于内因,纵有外因寒邪入侵,也只是发病的条件,并非发病的根据。吴绶所说的“伤寒传变,误服凉药,攻热太过,其人素本肾气虚寒,遂变阴证,冷甚于内,逼其浮阳之火发于外”,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又如赵养葵说:“平日不能节欲,以致命门大衰,肾中阴盛,龙火无藏身之地,故游于上而不归”,而为“阴厥且格阳”的病变。还可参观各家医案,便可得出结论:无论来自传经,或外邪直中,或误治而成,但其根本因素是元气不足、命门火衰、肾脾之气虚寒。因此,病案中往往是素体亏虚、色欲过度、老年阳虚之人多发生阴盛格阳证。
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等,皆系四逆汤加减方剂,故一般称为四逆汤类方。八方统为温经之剂,而前五方纯为温经救阳药;后三方,则救阳之中还着意固阴,故以其为次第。
[方剂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主治]29,91,92,225,277,323,324,353,354,377,388,389条。以上条文指出本方可用于:①发汗太过或误治,致亡阳证(29)。②伤寒误下,表证未除而里虚寒为急的证治(91)。③表证脉反沉和少阴病脉沉的证治(92,323)。④阳衰阴盛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寒热真假辨证一百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