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诺伯舒兹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9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挪)诺伯舒兹 著;施植明 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ISBN 978-7-5609-6079-1 Ⅰ.场… Ⅱ.①诺…②施… Ⅲ.建筑学:现象学 Ⅳ.TU-0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044929号 © by Mondadori Electa spaAll rights reserved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byChristian Noberg-Schulz简体中文版由Mondadori Electa出版社授权出版、发行湖北省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17-2010-051号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挪)诺伯舒兹 著 施植明 译出版发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中国·武汉)地 址: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邮编:430074)出 版 人:阮海洪责任编辑:许闻闻美术编辑:由晓丽责任校对:王 娜责任监印:秦 英印 刷:北京亚通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开 本:787 mm × 1092 mm 1/16印 张:13.25字 数:191千字版 次:2012年1月第1版 第2次印刷定 价:68.00元
投稿热线:(010)64155588—8000 hzjztg@163.com 本书若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向出版社营销中心调换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79-118 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前 言“逻辑是毋庸置疑,不可动摇的,不过它经不起一个人求生意念的考验。”——卡夫卡(Franz Kafka):《审判》(The Trail) 本书是我在理论性方面的著作:《建筑中的意图》(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1963)、《存在、空间与建筑》(Existence,Space and Architecture,1971)的一本续集,同时也和我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著作《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1975)有关。它们共同的观点为:建筑是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 foothold)的方式。因此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建筑精神上的含义而非实用上的层面,虽然我承认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事实上在《建筑中的意图》中所讨论之实用的与“机能的”尺度,是某种“综合性系统”(comprehensive system)的一部分。不过该书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机能主义所给予的定义”。因此对知觉和象征性加以透彻的探讨,同时强调人不能仅由科学的理解获得一个立足点。人需要象征性的东西,也就是“表达生活情境”的艺术作品。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因此我在上述书中的目标和思路大体上是一致的。不过在方法上则有明显的改变。在《建筑中的意图》中,艺术和建筑是用“科学方法”加以分析,亦即自然科学所接受的方法。我并不以为这种思路是错误的,不过目前我发现其他的方法更具启发性。当我们透过分析来处理建筑时,遗漏了具体环境的特性,这种品质也就是人所能认同的客体,而认同感正可以给人一种存在的立足点的感受。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在《存在、空间与建筑》中提出了“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这个观念。“存在空间”并非一个数学逻辑的术语,而是包含介于人与其环境间的基本关系。本书将继续探讨对自然的具体理解。存在空间的观念在这里可以分为两个互补的观点:“空间”和“特性”,配合基本的精神上的功能:“方向感”和“认同感”。空间和特性并不以纯粹的哲学方法处理(如布尔诺(D.F.Bollnow)所为),而是直接落实到建筑上。遵循着建筑的定义为“存在空间的具现”。“具现”更以“集结”(gathering)和“物”(things)的概念来解释。“物”的原始意义是一种集结,而任何物的意义即其所集结为何。因此海德格尔说:“物集结世界”(A thing gathers world)。海德格尔的哲学一直是促成本书并决定本书思路的催化剂。希望将建筑视为一个具体的现象已经在《建筑中的意图》中提过,在本书可获得满意的答复。多谢海德格尔有关语言和美学上的论著。这些论著已收集成册,并由霍夫史德特(A.Hofstadter)翻译成英文著作《诗、语言、思想》(Poetry, Language, Thought, New York,1971)。首先我必须感谢海德格尔所提的“定居”(dwelling)概念。“存在的立足点”和“定居”系同义字。“定居”就存在的观点而言是建筑的目的。人要定居下来,他必须在环境中能辨认方向并与环境认同。简而言之,他必须能体验环境是充满意义的。所以定居不只是“庇护所”,就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是场所。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古时候场所精神(genius loci or spirit of place)一直被视为是人所必须面对的具体的事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亦必须与之妥协。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我深知本书的缺憾。许多问题只是轻描淡写,需要更进一步的推敲。不过本书是迈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亦即,以具体的、存在的观点来理解建筑的理论。事实上,征服存在的向度是本书的主要目的。对建筑的认识,在数十年来是抽象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诺伯舒兹 - (EPUB全文下载)